擦亮五张金色名片 打造生态品质景区
一、提升景区品质,擦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片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是与张家界同时命名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发展速度与品牌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今后,我们一定要在立足保护基础上,聚焦高质量发展,打造“5A”景区。
(一)完善大规划、构筑大格局。全力推进“一心一镇一带四片区”战略实施,全面构建生态文化全域旅游示范区新格局:一心:全面提升核心景区;一镇:建设康养禅修生态特色小镇;一带:全面提档百里画廊风光带;四片区:原石部落民族文化区、东庄畈生态农业示范区、花果海休闲农业体验区、大洪山植物园生态园林区。一是顶层设计,完善大规划。统筹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大洪山核心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长岗新区控制性规划》,加速推动新版《大洪山总规》和《长岗镇总规》修编工作,注重各项规划的平衡衔接、有效融合,构建“多规合一”信息共享平台。二是互联互通,构建大交通。16公里麻竹高速连接线已经开通,仙人洞至钟祥碑垭、土门至大垭18公里旅游公路也全面建成,42公里景区内循环道路基本形成,景区的区位优势更加彰显,交通更为便捷。三是点线成片,发展大旅游。实施“顶天立地”战略,培育旅游产业增长极,不断提升旅游配套服务体系硬件建设水平和软件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山上+山下”齐头并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协同发展,“核心景区+乡村旅游”共生共融、众星捧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二)聚焦大项目、推进大发展。与鄂旅投公司深度合作,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一心”突出“5A景区”创建提质。核心景区内状元台、白龙书院、筱泉书院等文化工程相继建成,绿林山庄完成提档改造升级,总投资1.8亿元的洪山寺游客中心西区顺利开工,极大提升景区服务接待能力。“一镇”突出打造康养特色小镇。紧扣“山水野奢、禅乐生活”文化主题,凸显大洪山风俗民情,打造街、巷、院、馆、林、溪、潭回互流转的野奢度假山镇,真正实现快进慢游、闲居养生的旅游体验,打造成中国山水禅度假首选目的地。“一带”突出打造“百里画廊”。实施农房“五改”(改房、改厨、改圈、改厕、改境),整治村庄环境,建设游园广场,提升333省道“百里画廊”生态景观带,实现人居环境大改善、美丽乡村大建设、景区品位大提升。“四片区”突出发展乡村旅游。原石部落民族文化区完成投资2.6亿元,婚纱摄影基地等一批景观工程完工;大洪山植物园建成23.5公里“百里画廊”景观带,园区循环观光路、生态人工湖、千亩风景树种植完成;花果海休闲农业体验区完成了10万株果树栽植和休闲区建设,“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旅游模式持续走俏,年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东庄畈生态农业示范区开启“私人订制”和“北京专供”模式,大洪山蔬菜香飘北京人餐桌。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共享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三)深挖大文化、打造大品牌。一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大洪山魅力。资源是大洪山的根,文化是大洪山的魂。致力在科普文化、佛教文化、绿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名人文化等五个方面挖掘大洪山的文化内涵,开发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以文促销活动,出版大洪山文化丛书、画册;组织书画、摄影、诗词名人名家走进景区,创作作品;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提炼和设计大洪山旅游宣传主题和个性化营销口号,设计特色精品线路,提高景点的文化品位,展示大洪山的文化魅力,打造大洪山的旅游名牌。二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大洪山环境。要围绕旅游市场开发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要素,按照国家5A景区的软硬件要求,加强道路、电力、通讯、住宿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依法治区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创建文明景区,构建卫生、安全、文明、顺畅的大洪山新形象。三是开发文化资源,弘扬大洪山文化。在全面挖掘整合资源、研究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开发文化资源,经营运作旅游项目,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发挥人文、生态资源优势,恢复抗战时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大洪山熊氏祠组建的“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江汉特别委员会”、“ 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军政干部培训班”旧址,开辟大洪山红色旅游项目;完善大慈恩寺及洪山禅寺“双院”建设,开辟佛教旅游线路;利用现代光电技术包装改造溶洞、河湖、山岳资源,开辟科普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绿林射击场、阅马场景区、开发皮家河峡谷探险景点,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现代科技,改进工艺水平和包装,着力开发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绿色食品、绿色保健品、绿色工艺品等具有浓郁大洪山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满足游客购买土特产和当地工艺品的消费需求,增强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打造大洪山旅游的特色买点。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大洪山影响。以武汉为中心,以各类媒体和旅行社为载体,加大辐射周边城市的宣传。要制定营销规划,多角度、多层次、高密度地进行宣传。编好、讲好大洪山故事,打造大洪山文化符号,构建大洪山文化记忆,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加快大转型、实现大跨越。大洪山风景区紧紧围绕“旅游+”战略,加速推进旅游业态培育和产品打造。随着“一心一镇一带四片区”生态文化全域旅游示范区格局的逐步形成,风景名胜区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目的地经济转变、由建设景点向建设全域景区转变。一业兴百业旺,旅游产业与其它各产业相互促带,良性循环。旅游扶贫在景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宜居宜游,景区的百姓正在享受旅游发展的生态红利,景区百姓身份也悄悄地向“旅游人”转变。
二、践行“两山”理论,擦亮“国家级生态镇”名片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山水自然资源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绿水青山就是风景区最好的景观,就是最宝贵的优势资源、生态名片,就是风景区的生命线、发展底线、金山银山,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一)突出资源保护,打造绿色景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封山育林,划定5800亩森林资源严管区、天然林保护区,对26.3万亩森林实施全面管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固体废物大排查、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绿盾行动”等各项工作,严格环境准入,进一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优化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严格管控区内随意开垦、风电开发、房地产开发等违法违规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在生态敏感地段采用离地栈道、吊桥方式建设通道,不改变原有地形、地物、植被、水体。根据景区环境特征,合理核定游客容量,建设相对独立步道,避免对生态旅游区造成破坏。建设生态型停车场,改造提升景区旅游厕所。加强进山公路边坡修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大植绿护绿力度,确保景区碧水蓝天、青山秀美。
(二)开展生态治理,构筑绿色屏障。强化措施,精准施策,开展山水林田河一体化治理,深入实施“水、气、土”污染防治。推进“河长制”,开展黑臭水体、纳污坑塘整治、畜禽养殖等水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实施“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涢水流域源头综合治理项目以及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持续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禁鞭、增绿”举措,全力推动景区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实施土壤污染源头治理,推进关闭矿山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造景区“绿色通道”,绘就“河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村在画中”美丽画卷,让大洪山成为“望得见青山、看得了碧水、留得住乡愁”绿色旅游胜地。全力推进“厕所革命”、荒山绿化、污水处理全覆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筑鄂北绿色生态屏障。
(四)发展生态经济,壮大绿色产业。一是做实生态农业。围绕发展旅游农业、无公害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把发展安全、生态、高效农业作为主攻方向,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按照绿色无公害生产标准,对有机稻、蔬菜、生物禽蛋、香菇、茶叶等农业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同时,不断发展和壮大特色生态农作物产业,生态黑猪、红牛、无公害高山茶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二是做强生态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推出一批高山攀登、溶洞猎奇、鸳鸯河漂流、佛教寻根、绿林觅踪、农庄体验等绿色旅游精品,建成了大洪山植物园、“百里画廊”、原始部落、花果海等多处特色生态乡村旅游,着力构建生态旅游走廊,生态旅游开发渐成气候。三是培育生态文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凸显区域特色,擦亮“中国特色小镇”名片
(一)顶层设计,挖掘自身特色。“无特色,不小镇”。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大洪山要立足山水资源,凸显自然特色,彰显地方文化,实现差异化建设发展,结合景区及长岗镇新一轮总规修编,着力推进各项规划的平衡衔接、有效融合,构建“多规合一”信息共享平台,做大做强小镇特色。
(二)突出产业,打造优势品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补好产业短板,加强文化挖掘,打造精品品牌。在产业建设上,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使生态旅游、禅修养生、康养服务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在文化挖掘方面,要善于深入挖掘和传承大洪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特有的绿林文化、鲜明的养生文化(长寿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将文化基因植入小镇发展全过程,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文化标识;在品牌打造方面,编好、讲好大洪山故事,策划好大洪山旅游项目和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旅游营销方面,要依托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夯实措施,加快推进进程。要加快产业集聚,注重功能叠加,打造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体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加强土地保障,统筹安排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保障合理用地空间,优化建设用地布局;要加大财政扶持,将列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纳入省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扶持范围,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财政补助;要把特色小镇建设列为省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各项改革中先行先试。
(四)以干求助,全力招商引资。项目的谋划、争取、推进,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创新“筑巢引凤”的激励机制,加强特色小镇的推介力度,重点向有投资旅游产业意向的企业推荐大洪山;支持将长岗镇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每年市级、省级乃至全国重点项目,优先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相关项目资金,优先享受省级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创新等相关专项资金补助或扶持政策。协调省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对长岗特色小镇给予长期低息贷款。通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户,推动产城融合,做强特色小镇。
(五)搞活机制,大胆改革创新。一是要探索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要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高效、有序开展,必须有政策护航,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从宏观上研究制定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意见,制订完善具体的支持政策;二是要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健全投融资平台,通过固定资产抵押融资,把资源变成资产;建立专业化建设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产业专项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三是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镇管理法制化、精细化、人性化。四是要鼓励创新制定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政策,完善住房、教育、医疗保健、配偶安置等服务,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引用高端人才。
四、融入城镇旅游元素,擦亮“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片
大洪山长岗镇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要牢固树立旅游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名镇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把旅游元素、功能融入城镇化建设发展,走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以旅游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大众化旅游要求,以全域旅游理念谋划文化旅游名镇发展新模式,以“旅游+”促进名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多规合一”的突破,推进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与综合环境整治同步进行,推动旅游名镇各项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把名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旅游特色小镇。
(二)继续抓好名镇景区标准的创建工作。加大对名镇等级景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力度,指导名镇按照A级景区标准抓好文化支撑、产业支撑、环境支撑和产品支撑、服务支撑。针对名镇旅游业特点,努力提高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各个“窗口”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游览品质和满意度。
(三)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按照差异化发展思想,深入挖掘荆楚派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等文化资源,推动特色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努力将长岗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防止和减少同质化发展的弊端。
(四)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对长岗旅游名镇建设的项目支持,整合各方面资源,全面推进旅游厕所、自驾车营地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名镇WIFI全覆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和个人投资古镇开发建设,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五)持续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将旅游名镇纳入大洪山旅游营销计划,利用展会、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营销。依托假日旅游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特点,指导名镇结合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策划举办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到名镇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五、发展康养产业,擦亮“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名片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中富含氧离子,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是旅游避暑的绝好胜地。“苍松翠柏长生地,绿水青山古洞天”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这里特色物产丰富,大洪山高山禅茶、涢水豆腐、野生黄牛肉、香菇、木耳、野葛粉等系列食品,具有天然纯绿色、品质好、味道佳等特色,被誉为“城市绿肺”、“绿色工厂”,是良好的休闲度假、疗养避暑胜地,更是养生、养心、养老的福地。要瞄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中国美丽宜居小镇目标定位,倾力打造“宜居宜游风景美、功能齐全街区美、服务配套功能美、绿色环保生态美、兴业富民生活美”的美丽宜居小镇、康养小镇、假日小镇。
康养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洪山坚持小镇大产业、大生态、大风貌,推进产城融合,突出发展生态旅游及休闲养生产业,培植发展神农茶业根茶有限公司、常盛食品有限公司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大原石部落、花果海、火山湖公园、尚景园林等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步伐。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依托景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备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功能的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森林浴、森林步道、养生温泉、养生饮食、森林茶馆、运动养生等体验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国家级康养示范区建设,以打造“康养小镇”项目为重点招商,举办中国大洪山·国际旅游康养论坛,规划建设特色康复医疗基地、白龙池健康旅游基地、大慈恩寺“康复养生”禅修基地和“健康生态”楚生源生态农业产品保障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