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城管战“疫”日志:“家住得再近也不如呆在帐篷里心安”
“别怕,我送你回家!”
帐外车辆嗡嗡,枕畔呼呼风声,透过帐篷的缝隙都能看见天上的星星……2月16日深夜22时,城管队员张龙结束了一天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北科所家属楼大门口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再一次辗转难眠。
平日里倒头就能睡着的他,此刻睡意全无,怎么能睡得着呢?帐篷扎在新华街旁,夜晚里,一辆接着一辆的大货车呼啸而过,春日的夜晚依然寒气刺骨,四处透风的帐篷,穿着制服棉大衣裹着被子还是觉得冷气逼人……当然,这些都不是他的“睡眠障碍”,看好小区大门坚决不能有“漏网之鱼”,这才是他的职责所在,也是难以入眠的根本原因。
这时,帐篷内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名看起来大约四十多岁的中年女子气喘吁吁地说,由于与婆婆发生争执,她赌气从临白路一直步行到新华街,一路循着帐篷里的灯光来到这里,准备歇歇脚再回家。听说她家住在森林公园小区,距离这里还有很远的路程,张龙主动提出送她回家,等她歇息片刻,张龙将北科所家属楼的大门锁好,将钥匙临时交代给附近执勤点的同事,一路开车将中年女子安全送到森林公园小区的家中。忙完这一切,返回帐篷的张龙看看手机,已是午夜时分了。
“家住得再近也不如呆在帐篷里心安!”
城管队员窦灵燕负责值守的消防队家属楼,也正是她本人居住的小区,最初是她与本单位的女同事一起执勤,开始没有帐篷的时候,他们在户外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晚上的时间最难熬,气温低,有时全身都冻麻了,冷得实在扛不住,就在小区周边跑一跑、跳一跳,现在好多了,搭建了帐篷,还有火炉,不怎么冷了”。即便是在家门口执勤,窦灵燕也从未有过“脱岗”的念头。
2月中旬以后,这里的疫情防控点增派了人手,于是他们开始24小时轮岗执勤。轮到窦灵燕上“大夜班”时,她也尽量自己克服家庭困难,由于丈夫在外地做生意没回来,就将自己一双儿女送往姐姐家暂住。其他工作人员都劝我,住在自家门口,轮你晚上执勤时,你就在家里睡觉就行了,没必要留在帐篷受罪。“可是我觉得,现在是特殊时期,坚守岗位就是我的份内工作,即使家住得再近也不如呆在帐篷里心安!“晚上执勤时我将私家车挡在帐篷入口处,这样外面即便深更半夜有什么动静,我也能迅速感知。”
“原来病毒离我们并不遥远”
城管队员乔霞在车站街道办事处辖区疫情防控点执勤,最初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又冷又渴,但她不以为然,就是个别居民的风言风语让她有点难受。一次执勤当中,一名六旬老者不听他们劝阻,非要走出大门外散步,甚至出言不逊,说的话语极其难听,当时一名年轻志愿者听不下去,与老者有了言语冲突,后来在大家的竭力劝说下,一场“风暴”才算平息。
让乔霞记忆深刻的是,2月4日发生的一件事儿,让她真正意识到了疫情防控的严峻性。
2月4日,听说自己负责监管的住宅小区有户居民与一名武汉回来疑似病例人员(最终为确证病例)系亲戚关系并有过接触,她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共同的感觉就是“原来病毒离我们并不遥远!”之后他们开始努力回忆之前与这户居民有过接触的细枝末节,真是越想越后怕。为了不引起小区居民的恐慌,他们努力保持镇定,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口罩一定要佩戴,勤洗手,回家后立刻全面消毒……”那几日,这是他们工作人员之间交流的“高频词”。几天后,这户居民的检测结果为阴性,他们“悬”了几日的心总算落了地。
“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
燕锐是名80后的女城管队员,她与另外两名女同事负责光辉小区疫情防控点的值守。1月29日,她们就被安排在这里执勤,最初在小区门口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双脚都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 2月初,这里搭起了帐篷,附近有个热心的居民住户还专门买来一个崭新的、新式火炉。临时帐篷的搭建,当时让这3名女队员雀跃欢呼,意味着今后,她们终于有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了。
但很快,一道“难题”摆在了面前,“生炉子是个技术活儿!”对此,燕锐深有感触。不难想象,她们都是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她们而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使用火炉。“真是赶鸭子上架,第一次生火炉整整用了两小时,炉子鼓捣半天总算烧旺了,可是我也变成了‘黑包公’。”直到现在,每次洗完手之后,还可以看到燕锐的双手指纹里留下了黑色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经过半个多月的磨练,燕锐自豪地感觉,终于学会了生火炉!但是让她头疼的是,生火炉前提必须得有柴火才行,现如今,大家大部分都住楼房,去哪里寻点柴火?后来还是燕锐老公从乡下亲戚那里弄点柴火,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这些都不是事儿,对我们来说,市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坚守的动力!”附近菜店的大姐送来了热水,到了饭点,就喊她们一起吃饭……居民们的点滴爱心,都让她们深深记在了心中,“为了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吃再多的苦也愿意!”燕锐一语道出了城管队员的心声。
他们,都是普通的城管队员,他们有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对疫情未知的担忧,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了,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