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一名时刻想着家乡与困难群众的共产党员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0-02-25 12:53
 
稿件来源:信阳市住建局网站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外人看来,他年过八旬、头发花白,日子过得简单而朴素;在熟人眼里,他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心里想得最多的是困难群众;在摄影圈内,他小有名气、受人尊重,时常背起相机记录信阳的发展变化……他就是原信阳市住建局平桥分局退休干部陈越。

疫情当前,他用行动传递真情

2月3日,陈越将一个红色的信封交给了自己的原所在单位,信封背面简单的写着“捐点爱心”四个字。这是他在了解到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主动向组织递交的个人捐款。

让工作人员没想到的是,打开信封后发现,里面竟足足放着1000块钱。因为大家都知道,去年9月份陈越刚刚给胡店乡的特困户詹永芝一家送去了一台电脑,12月份又给高海飞、吴倩倩两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每人各寄去了1000块钱生活费,这次疫情发生后他居然再一次向社会慷慨解囊。就连陈越原来单位领导在了解情况后,都情不自禁的称赞道:“陈老的善举令人感动,能做到这样真是不容易,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去过陈越家的人都知道,他家里的陈设非常简陋,除了少量家用电器和一些老旧家具外,可以说再找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这笔捐款也是老人从自己每个月微薄的退休工资中省吃俭用,一点点积攒出来的“养老钱”。

“跟那些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同志们比,这真是不算什么,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作为一名老同志,我年纪大了,其他的事帮不了什么忙,钱虽然不多,也是自己的一点心意。”当再次问到捐款的事时,陈越急忙跟大家解释后,不愿再过多的被提起。

心存仁爱,他用坚持回报党恩

陈越的抽屉里始终珍藏着一个文件袋,他把它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宝贝,只要有空的时候就会时不时的翻出来看看。因为里面既装着自己所收到的43份各类证明及书信,同时也装满了一个又一个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感人故事。

平桥区团结路居民周长爱是一位没有双腿的残疾人,妻子有脑膜炎,孩子还正在上学,一家四口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虽然与这家人非亲非故,但陈越在了解情况后,从1990年至今每到逢年过节都会通过居委会或自己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最初补贴300元、500元,到现在1000元,多少年来,陈越始终在坚持着。“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冷,陈老居然将自己唯一的大皮袄送给了我们。”虽然多少年过去了,但当周长爱再次回忆时,仍然感动得留下了眼泪。

 2016年初,陈越在外出取景时,不经意间听说甘岸二郎翁北组的熊加生一家生活困难。在了解到熊加生才32岁,已经是肝癌晚期,妻子因要照顾病人和四个孩子,不能出去打工,家中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后,陈越当即拿出身上仅有的2000元交到熊加生手里,并一遍遍的叮嘱他要好好养病,一定不能让孩子辍学,以后自己还会来看他们的。熊加生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甚至当场要让孩子去给陈越磕头,被他及时制止了。此后,每到年关不管自己再忙,陈越都会坚持把1000元慰问金亲自送到熊加生的爱人李树娟手中。

平桥水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信阳希望工程圆梦,甚至是东南亚海啸……这些年来,连陈越自己都记不清帮助过多少人。但让陈越看来,捐款捐物只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令他更加欣慰与满足的是,在自己的思想鼓励与积极开导下,许许多多放弃学业的孩子能够重回校园、乡村留守儿童能够有人关心、遭遇不幸的家庭能够重新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陈越常常跟别人讲,自己自幼父母双亡,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是党解救了我,是人民养育了我,一个人活着要知道感恩,我的一个心愿就是要报答党的恩情,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

至今他还一直保存着多年前向中组部寄交2000元特殊党费的回执单。

发挥余热,他用镜头宣传家乡

陈越深爱着自己的家乡,虽然退休多年,但仍然为信阳的建设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些年来,他走遍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城市与乡村,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信阳的发展与变化。  

每年,陈越都会以记者的身份参加报道信阳茶文化节,留下了不少的佳作。他的许多作品曾分别荣获首届“羊山杯”聚焦新区摄影大赛优秀奖、信阳市第二十七届“爱鸟周”摄影大赛入选奖、信阳《老区新貌》摄影作品展三等奖、西亚和美百斯特杯“多彩节目”摄影佳作奖、首届全国公路环浉河自行车大赛活动创作优秀奖等。

现在陈越算是信阳摄影界的“名人”,已是香港摄影报记者、河南省信阳晚报老年记者、信阳市摄影协会会员、信阳市老年摄影协会理事、平桥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越来越多的外地朋友通过他的镜头认识了信阳、了解了信阳、喜欢上了信阳。

夕阳西下,大地沐浴着天边的晚霞,恬静且优美。这是陈越相机中曾经记录下的一副画面,而生活中的他,也正如画面中的那一缕缕霞光,以默默的付出,为身边人的生活增彩添色;以对党的绝对忠诚,谱写着一名共产党员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