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27条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
稿件来源:惠州市住建局网站
洛塘渠,惠州这条昔日的“龙须沟”,在2019的年末转身为清澈的河流。
包括洛塘渠在内的27条黑臭水体,在2019年底,经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评估,并经水质检测,全部达到初见成效,惠州建成区范围内的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
洛塘渠1.jpg 洛塘渠2.jpg
洛塘渠整治前后
按照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的原则,2019年以来,我市创新治理思路,围绕控源截污制定治理方案,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整治,形成了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水陆共治的“一盘棋”治理格局。至2019年底,27条黑臭水体整治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完工,累计建设截污管网284.03公里;累计摸查整治排污口782个。清理临时非法养殖场420家,建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44座,系统治水、良性治水的格局逐步形成。
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
作为牵头部门,市住建局系统分析城市水体水质水量等环境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确定“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综合治理思路,形成《惠州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计划》《惠州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各区进一步对辖区内的水体黑臭状况进行排查,编制了27条黑臭水体“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市住建局两次组织专家组对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开展评审,明确了治水方向。
控源截污 内源治理
生活污水直排是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完善治污配套,直接关系着水体整治的成败。2019年,我市建成污水管网810公里,8座污水厂新建试运行,基本完成17座污水厂的省级提标改造任务,完成33座污水厂的市级提标改造任务。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对短期内市政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处理设施处理,目前已建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44座。
黑臭水体之所以治理难,与排污口的“搅局”密不可分。我市累计摸查排污口782个,并整治完毕。
为实现系统治理,我削减合流制溢流污染。推进建筑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市政雨污水管道混错接改造,通过“洗楼”、管网修复等措施减少污水进入环境水体。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控制,要求城市建成区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对超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严禁偷排漏排行为。强化农业面源控制,近两年,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18座,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市100户以上的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同时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管理,随查随清。大力整顿“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整合搬迁、升级改造一大批企业。
科学实施清淤疏浚。共清淤河道139.2公里,累计清理沿岸垃圾及水面漂浮物约122961.5吨。
督导下沉 一抓到底
为打赢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市住建局举全局之力,成立了4个督查组,联合市水污染防治指挥部、市河长办开展督查,以问题为导向,紧盯工程措施落实和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开展拉网式督查,倒逼黑臭水体整治进度。2019年,开展督查154次,发出提醒函24份,通过多种方式交办问题262项,形成问题倒逼整改机制。
为确保治理质量,市住建局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对治理思路和效果进行评估把脉,并对水质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价,监测结果通过全国黑臭水体信息监管平台和其他网站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提质增效 长制久清
我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初见成效,新的一年,27条黑臭水体将实现“长制久清”。为此,我市将对排水管网和河道水系两大系统进行全面整治。
排水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今年将出台《惠州市排水管理办法》,保障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行,防治水环境污染,进一步科学统筹排水系统。分类推进,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的建设。按照《惠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排查、整改,补齐管网空白区,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进水浓度,提升污水厂的减排效能,推进“厂—网—河”一体化管理,系统治水。
查漏补缺,巩固治理效果。对27条黑臭水体再度进行梳理,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倒排时间表,跟踪抓落实,确保黑臭水体达到长制久清。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及岸线的保洁,保证水质稳定达标,水面无浮泥,无漂浮物,岸边无垃圾,巩固治理成效。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