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效果显现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0-01-09 10:36
2019年,海东市把产业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坚持以富民为导向,以党建引领为着力点,激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有味道的乡村产业新品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原、生态、绿色、有机、富硒”为发展定位,着力发展油菜、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南彩篮、北富硒”引领多个辅助品牌的发展新格局。全市认定了5个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495家,家庭农牧场1432家,园区引领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美丽田园、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多模式不断深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如,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两委”积极发挥本村资源优势,于2016年底在本村创业带头人带领下建设油嘴湾生态休闲农庄项目,并让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20万人次,实现景区门票、农家乐餐饮收入等综合收入近400余万元。
 
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育有担当的乡村发展新队伍。依托青海省农村干部学院、海东市党员教育基地,着力提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政治素养和治村能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和后备队伍。前后选派200名优秀村“两委”负责人到东西部协作无锡市进行挂职学习,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4430人,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543人。人才与产业结合,正成为海东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如,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针对全村现有的678名劳动力掌握的技能和需求,通过举办种养殖、盘绣等技能培训班17期400人次,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发挥能人带动作用,依托全村4个合作社、7名能人大户、182名技术工人,带动全村村民通过发展生产顺利实现脱贫。
 
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彰显有魅力的乡土文化新标签。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围绕“一圈双核三线四景区”旅游发展新布局,突出河湟文化元素,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扶持54个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了如平安袁家村、乐都卯寨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的样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列入国家级非遗19项、省级非遗78项。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35个村庄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成功举办了环湖赛、黄河极限挑战赛、沿黄河马拉松赛等赛事节会,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丰厚了海东文化底蕴。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建设民俗文化旅游示范村,并规划建设喇家土族文化博物馆、庄廓旅店、风情广场等,进行传统戏剧和传统节庆表演等,逐步将之打造成展现民和土族民俗最具吸引魅力的民俗旅游村,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描绘有特色的美丽宜居新家园。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持续开展春秋两季百万人植树造林“大会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高度重视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完成禁养区148家畜禽养殖场关闭转产搬迁工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确定四级河长1758名、湖长469名,累计巡河12.4万人次,湟水河、黄河出省断面水质分别达到Ⅲ类、Ⅱ类。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扎实开展“四清一改治十乱”的村庄清洁行动春、夏季战役。铁腕整治违法用地,清理“大棚房”899件,彻底消除私搭乱建等乱象。平安区成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尤以三合镇条岭村为代表。条岭村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以来,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两委”积极发挥党员带头表率作用,开展每月固定“卫生日”,党员干部认领并栽种“党员林”,带领群众维护好全村人居环境,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原美丽乡村”。
 
五、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筑牢有保障的基层组织新基石。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力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水平。全市在整顿转化11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基础上,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配齐配优乡、村两级干部。落实贫困村50万元和非贫困村40万元村集体经济“破零”专项资金,全市936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如,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确定了“产业振兴,组织先行”的基本思路,突出组织引领,村“两委”创新提出了“五村联动、捆绑发展”新思路,即联合以卓扎滩村为中心的周边四个村庄纳入卓扎滩原生态景区“一心一核两轴六区”,成立中心支部带动五个村庄走上可持续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