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茶卡镇:一座“盐”与“颜”联手托起的特色小镇
“茶卡”系藏语,意为“盐池”,茶卡镇因地处茶卡盐湖北畔而得名。
开了十几年大车的司机孙浩说,过去开车经过乌兰县茶卡镇,就只有一条国道,两旁稀疏坐落一些房屋,人口数量不如一个村子多,想吃顿热饭都难,城镇建设一片空白。没想到几年的工夫,现在的茶卡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多了,路宽了,建设得越来越好了。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指出,“坚持行稳致远,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选择重点,梯次推进,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化的新局面。”茶卡镇正是立足茶卡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抢抓茶卡旅游业的发展机遇,让“盐”与“颜”共同联手才托起了这座特色小镇。
茶卡,空明澄澈的盐湖印证着自身的变迁。趟过时空隧道,曾经的茶卡走过长久“靠盐吃盐”的路段,粗放开采,让全镇的人只能守着盐湖艰难度日。
新理念“逼”出了新路径。随着西部矿业集团和乌兰县围绕茶卡盐湖发展的深度融合,盐产业在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中脱蛹化蝶。“大青盐”“天然湖盐”等多个品种,让茶卡盐走向了全国、走向世界,也从此拉开了茶卡镇高速发展的大幕。
茶卡镇镇长吴红雄介绍,借着“大青盐”走红的东风,2009年开始,茶卡小城镇建设开始起步,乌兰县依托项目累计投资7638万元,实施了排水管网系统改善工程、垃圾处理场、集中供暖、幸福路和盐湖路的延伸和升级改造等工程。当时,低压入地,高压架空,路面加宽,对建筑物进行立面整治,茶卡镇才有了城镇的雏形。
2000年,茶卡镇与巴音乡合并,全镇人口达到2000多人,下辖6个牧业村和2个农业村。2014年,将镇区6公里外的茶卡村搬迁至镇区茶卡新村,集中新建新房。随着一间间破房、危房的拆除,一堵堵墙体的修复,一条条道路的硬化,一栋栋新房的建成,如今的巴音村和茶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茶卡村也被列入了全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按照村庄规划,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扩大,农牧民生活有了质的变化。
吴红雄说,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强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的关系,人口城镇化是出发点,人的城镇化是落脚点”,要让百姓实现身份的转换,实现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等的转变,城镇发展才有意义。
巴音村村民许雅雲说:“住在老村子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因为距离茶卡镇太远,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成了难题。最重要的是,村子里的饮用水都是来自地表渠道,水质很差,老人孩子喝了经常闹肚子。如今大家伙儿一起搬到镇上,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也正是从那时起,大家开始慢慢注意到了茶卡盐湖的高“颜值”。
吴红雄说,茶卡盐湖的“井喷”热度,让企业和政府看到了旅游开发的机遇。靠着茶卡盐湖的“天空之镜”的品牌效应,景区的建设带动起茶卡这座古驿完成了向新型城镇的嬗变。
茶卡镇市场主体从以前的“门前冷落车马稀”,迅速递增到558家,全镇围绕旅游从业商户占到80%以上,直接带动就业逾千人,间接带动就业3千余人。“景镇联动”和软硬件的巨资投入,使茶卡镇收获了“国家特色小镇”“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的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多项国家级桂冠。
“每年七八月份茶卡盐湖迎来旅游旺季,来茶卡镇游玩住宿的人特别多,好多游客都是早早就把房间订好了。一年下来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吧。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茶卡镇巴音村村民姜发菊一边收拾着自己的家庭宾馆的床铺一边高兴地分享着现在的生活状况。
姜发菊是2013年和大部分村民一起从茶卡镇小水桥搬到了巴音村,也从过去的土木房搬进了砖瓦房里。2015年,她和家人商量后,巧借旅游东风,在自家宅院的基础上扩建了两间房,开起了家庭宾馆。
“我们巴音村共有35户114人,确定贫困户4户8人。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今村子里有25户人家都开了家庭宾馆,人人都变身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小老板。我们鼓励群众从旅游、养殖和种植入手,找项目去做,带动产业的发展,让咱们的老百姓真正地增收致富。”谈起村子的变化,村委会主任赵永龙有说不完的话。
像姜发菊这样的村民在茶卡镇还有很多,他们靠着茶卡城镇的飞速发展,做起了买卖当起了老板,真正实现了身份的变化,向幸福美满的生活又迈进了一大步。
而今,茶卡镇抓住了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发展机遇,按照“大茶卡”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了配套基础设施,让城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现在的茶卡镇是平坦整洁的巷道,“T”字形的柏油马路将街道分割开来,宽敞的活动广场,笔直的太阳能路灯,街面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排排富有地域特征宽敞明亮的牧民定居点,风格独特,活力无限……无论何时行走在茶卡镇,一幅美丽的精品小城镇画卷都会扑面而来。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