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市政院:重塑城市功能,让水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运转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7-03-15 09:47
重塑城市功能,让水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运转
                                         ——访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杨书平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王燕萍 魏莱)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历史上,城市发展却始终在水的供给与使用、污水处理、排洪、防洪这些问题上挣扎着。今年6月底7月初以来,我国南北方接连出现强降雨天气,暴雨引发洪灾,导致了城市被淹、高铁停运、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等重大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城镇化过程加快、城市过度开发导致的城市脆弱性加剧,在一系列洪灾中暴露无遗,如城市地面无限制的硬化、因开发房地产而围湖河造地、下水道管网建设滞后等。夏季虽已过去,但对如何应对暴雨挑战的思考却不能停止。近年来,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市政院)作为一家综合性甲级设计院,依托一甲子的实战经验与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成果,在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给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环保事业作出了贡献。近日,记者专访了该院院长杨书平,请他为我们讲述,面对新的城市发展阶段,如何把城市设计得能够涵养水体、抗拒洪水,进而让水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运转。


记者:“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有序运行,成为目前许多城市面临的尴尬和无奈。近期,随着国家打造海绵城市战略规划的推行,破解城市“雨中看海”难题成为可能。能否为我们简单描述一下,海绵城市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杨书平:城市淹水跟暴雨强度有关系,现在经常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雨,归结于热岛效应也好,环境破坏也好,主要就是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引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海绵城市的建设从理念上就是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遇水能“渗”下去;通过花园、绿地让雨水“滞”留缓冲一下;人工开挖一些渠道把水“蓄”起来;通过自然生态,如湿地等起到自然“净”化作用;雨水做重复利“用”;雨水合理“排”放。
当前,城市建设有些设计理念是落后的、错误的,对生态的影响很严重,比如中国城市绿化带都高于路面,路沿石隔断了雨水在绿化带的渗流。我们现在要做下沉式的绿化带,考虑雨水及时流进绿化带中,被植物及土壤吸收,从而减少雨水在地面径流量。对比过去的“快排”式雨洪管理,海绵城市理念更加准确地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使其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形成递进的紧密联系。因此,海绵城市破解城市淹水问题,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解决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城市建设和暴雨强度的情况。
记者:海绵城市的设计,将使得城市在自然面前可以做到“你进我退、收放自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推广上做了很大投入,但是“雨季看海”始终是一个城市顽疾。也有市民疑惑,是不是建设了海绵城市,就一定不会再淹水呢?
杨书平:海绵城市通俗一点就是像海绵一样,雨水不被立即排走。通常是排到下水道,再排到外河里去,但是暴雨强度很大的话,无论你做多大的管道,遇到暴雨,雨水也不可能即刻排走。
在今年全国的汛期里,湖北武汉备受关注,以6月30日至7月6日这一周为例,该轮强降雨已累计达到560.5毫米,相当于下了约40个东湖的水量,这么大量的水在短短几天之内降落到地面,要做多大管道才能保证不淹水?在这样的暴雨环境里来保证“绝不淹水”,是做不到的。事实上,海绵城市建设后,可以有效减小淹水概率,缩短渍水时间。面对小的暴雨,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减少雨水径流问题,把雨水调蓄下来,减少淹水的问题,等到需要利用水的时候,再加以利用,实现有机循环。
真正大的暴雨,海绵城市的缓解作用会体现出来,但解决还要靠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和设计。现在要依据LID城市建设理念来进行城市建设,包括道路、小区,绿化带等都要考虑对雨水渗透,净化和排放等,这样就可以缓解内涝问题。今年武汉的汛期,汉口老城区淹水问题基本没有,主要是老城区的防洪排涝系统比较完善,这些设计规划是我院七、八十年代做的,现在还有当时的设计图纸,还是非常成功的。规划要有系统性,再加上好的实施非常重要。
记者:的确,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盘需要政府、行业和民众齐心协力才能下好的大棋。中南市政院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者、执笔者的主力军之一,能否为我们阐述一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哪些要素?
杨书平: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两点,一是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主要是改变过去重地上、轻地下,以及其他错误的城市建设理念;二是要加强规划、引导和管控,突出规划的刚性约束力。
现阶段,我国的海绵城市仍处于发展阶段,规划设计须突破诸多技术难点障碍。作为在这些领域耕耘多年的设计院,我们敏感的注意到了这些问题。2015年,我院就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任南琪院士合作,他作为我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入站专家,也是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主任,指导和帮助我们开展海绵城市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在强有力的技术力量支撑下,近年来,我院广泛参与海绵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例如浙江、广西及广东等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目前,我院正在参与武汉市海绵城市的设计咨询和项目管理工作。
记者:当前,“综合管廊”常常作为与“海绵城市”并行出现的热词,受到人们关注。您刚刚提到,雨量过大时,仍需要有效的排水通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有什么关系?现阶段发展到什么程度?
杨书平:“综合管廊”这个概念在十年前就有,以前叫“共同管沟”。它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一种新的建设理念和模式。这个提议肯定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也是有很大的困难。
首先是投资大,基本上是一公里一个亿左右的投资。在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希望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方式来建设。另外,它涉及规划、市政、园林、国土等多个部门,如果不能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势必事倍功半。最后,综合管廊如果在城市建设一开始就规划进去,也能节省投资和管理费,不过现在很多是老城区,推动起来难度较大。
我院综合管廊的研究工作始于2000年,承接了十堰市、宜昌市、宁波市杭州湾新区等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我建议综合管廊可以先从新城区开始,把地下管线全部集中起来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定尺寸,建设两仓或三仓。之所以要分仓,因为管线类别复杂,有:城市供水管道、污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管线、电信管线,像燃气管道就要单独分仓,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尺寸的大小,还要考虑到以后的检修问题,最好小型电瓶车可以开进去。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海绵城市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并和地下管廊建设结合起来,要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施工、竣工等环节都要突出相关要求。先进的理念,实施起来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以黑臭水体整治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突破口。近年来,水污染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如何有机开展黑臭水整治?
杨书平:黑臭水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提出了10条指导意见及要求,吹响了治理黑臭水体的冲锋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常常看到一些小河沟,这些是不能盲目去填的。因为小河沟具有排污排涝的功能,如果填了,一下雨就会淹水。但是,近年来这些小河沟又黑又臭,严重影响了市容和市民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治理。
黑臭水体涉及到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水十条”要求2017年达到不黑不臭的标准,2020年要求小河沟水体达到Ⅳ类水体要求。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截流,把这些小河沟的污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去,不让其排到小河沟。其次,要让这些水体恢复其自然生态,具有一定的自修能力。针对黑臭水体也要推动区域综合治理,当然更重要的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黑臭水体的系统整治,最终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效果。
记者: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中南市政院作为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综合性设计院,在控源截污方面,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
杨书平:首先,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包括:工业排污、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径流、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分散畜禽养殖、雨污管网错接混接、违规排水(小商贩乱排乱倒)、水体缺乏流动等,整治难度大。但对于我院来讲,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院有一个科研所,从6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科研所一直在不断进行新的技术探索研究,主要是通过参与国家重大水专项的研究,解决在水污染、环保方面技术性的问题。
在河道治理、污水截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示范工程,最早是在广东。广东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当地的暴雨强度大。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黑臭水治理、截污方面获得了很多成果及奖项,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记者:一个个工程项目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的钻研和努力,用科技成果来提高技术水平。能否介绍一下,中南市政院近年来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杨书平:中南市政院作为“全国水处理滤料检测中心”、“全国城镇水质标准归口单位”及“中南地区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中心”挂靠单位,负责技术归口管理及区域性的技术情报工作,具有承担国家、省市的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在科研领域,相继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水专项和国家863项目,以及省、市、企业的科研项目,累计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以“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代表的50余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同时,我院还主编或参编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规范、手册等近100项,在掌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上,拥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记者:六十余年来,中南市政院参与设计的项目遍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和中西部等地区的国内大中城市,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展望未来,贵院将有哪些规划和愿景?
杨书平:这些年来,中南市政院发展速度很快,已经进入勘察设计行业前50名,在市政设计行业处于领先地位。鉴于外部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的变化,以及国家倡导“设计施工全过程管理”,我们的战略方向将从勘察设计为主、工程总承包为辅,向勘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并重转型。未来,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
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宜居的美好城市,是人民大众共同的期盼,也预示了这一行业的广阔市场前景。下一步,我院将利用自身优势、抢占热点市场,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为员工搭建最好平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