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中国建设报 )
70年披荆斩棘,70年经天纬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儿女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夯基蓄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这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推动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因为是人民政府,所以真给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许多街道,尤其是劳动人民聚居的地区大多没有下水道。龙须沟所在的第七区(现为东城区)长期存在臭沟、粪场、坟地、苇坑四大公害。
1950年2月,北京市决定修建龙须沟下水道工程。几个月后,龙须沟铺设了下水管线,沟上铺了柏油路,马路两边竖起了路灯,这一带的居民还用上了电灯、自来水,生活有了大变化。1952年,北京市相关部门又对龙须沟下游常年积水的洼地、苇塘进行了整治,并依势修成了龙潭湖公园。
经过3年努力,北京市掏挖整修了全部旧有下水道,加上新建的,全市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了下水道干线,总计受水面积达全市总面积的94.5%,为迅速排水创造了条件。
治理龙须沟“惊动”了北京城的老百姓。通过这件事,老百姓了解了共产党,了解了党的方针。以此为题材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于1951年2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因为是人民政府,所以真给人民服务。”《龙须沟》作者老舍先生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如是说。龙须沟的治理,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城市崛起 史无前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反映。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生产、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发展工业是当务之急,当时的规划建设基本上围绕工业生产展开。
1954年6月,原建筑工程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明确了与工业建设相适应的“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同年11月,国务院第二次公布城乡划分标准。
1962年七八月间,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决定,周恩来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1963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这3次城市工作会议,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12月,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会议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顶层设计,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画好了蓝图、提供了遵循。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涉及人数最多的城镇化进程。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市和乡村人口比重发生历史性的结构转换,标志着我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逐步转变为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城市型国家。2018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
世人惊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创造了“中国奇迹”。
这期间,5亿多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有效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这期间,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成为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宜居家园。
这期间,我国有20多个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成功举办了APEC、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这期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镇群和一批中心城市发挥了带动国家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作用;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快速成长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 先导先行
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
70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或从无到有如集中供气、集中供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等,或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如城市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等,为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道路长度增加13.5倍,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加189倍,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17.7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提高328倍。
在垃圾处理方面,截至2018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2%,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并举的技术格局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正在成为全社会的新时尚。
在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方面,1980年,全国仅有污水处理厂35座,日均污水处理能力70万立方米。1984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天津建成并投入运行。此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快速发展,到2016年,全国已建成排水管道57.79万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2048座,日均处理能力达1.49亿立方米。
更应该看到的是,每一个城市建设项目的“N通一平”和建成竣工,每一座城市天际线的延伸扩展,每一座城市的品质提升,都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推进公用事业价格制度改革和收费制度完善,出台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等,促进了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开征城市建设维护税、公用事业附加、基础设施配套费,实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城市建设维护资金,保障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证了城市正常运行。
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发展商业性银行,为城乡发展建设做好重要资金保障。
积极稳妥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中。
人间烟火味 最抚凡人心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老杨大学毕业从南方分配到北京某高校工作。单位在海淀区北三环外大钟寺附近选择一块空闲地,盖了几排简易平房作为临时集体宿舍,安顿各地来京的年轻人。周边还是成片农田环绕,大钟寺的新居民们常常在田头岸边散步;取暖、烧饭用的是蜂窝煤,第一个取暖季,老杨险些煤气中毒。
后来,学校统一安排年轻职工租住海淀区玉泉路某部队大院,老杨家与人合住上了筒子楼,享受集中供暖了,不过烧饭用的是摆在楼道里的煤油炉,两岁多的小儿子手指不小心被烫了个泡。后来,想办法搞到一个没有户头的煤气罐,但每次换气总是颇费周折。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在石景山游乐园附近盖房,老杨家分到50平方米的两居室,终于在来京同学中先行一步“独立门户”了。新家用上了管道燃气,还接上了私人电话,但因为住在顶层6楼,自来水因水压不稳时常断水,有时洗澡都成了难题。
21世纪初,老杨家在丰台区南三环洋桥附近有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改房,现代家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小区环境也不错,但小区傍凉水河的黑臭水体总是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凉水河是北京南城的一条大河,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633平方公里,流域人口450万人。当初,伴随城市快速发展,凉水河沿岸逐渐小区林立,但污水处理能力没跟上,大量污水直排凉水河。
2013年,凉水河综合治理正式启动。凉水河慢慢变清,渐渐有水鸭徜徉、青蛙欢歌……
这两年,凉水河边建起了不断延伸的绿道,还有小亭翼然而立,昔日杂草丛生的水岸一天天演变,一座狭长的湿地公园不知不觉露出生动的身姿。老杨得空就与家人去作一番亲水之游,还用手机上下载的应用软件认识了形形色色的花草林木。经过治理,凉水河由一条污水横流的“伤心河”变身为水清岸绿的“爱心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城市发展焕发勃勃生机和无穷力量,不断奏响更加优美的华丽乐章。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