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京山县孙桥镇•对节白蜡小镇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7-06-12 10:18
京山孙桥镇(对节白蜡艺术小镇)是全世界仅有的对节白蜡原始群落生长地。1975年,原湖北农学院(今长江大学)苏丕林教授首次在孙桥虎爪山林场发现该树种,后被列为国家保护珍稀植物。因其枝干上独特的成对荆刺且树皮表面附着蜡质而得名“对节白蜡”。对节白蜡别名望乡树,为木犀科白蜡属落叶乔木,具有寿命长、耐盐碱、树形优美、萌芽力强、材质坚韧、纹路细腻等特点,既是珍贵的家居用材,又是优美的园林绿化树种,更是绝佳的盆景根雕工艺品素材,被誉为“活化石”和“盆景之王”。该物种具有世界唯一性、区域典型性、资源独特性、产业聚集性等四大特性。
一、产业特色: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重点打造对节白蜡产业
一是强化保护。着手申报国家级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争取获批对节白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合理开发。围绕园林绿化、盆景艺术、工艺品加工等,建设“一园一带一村一馆一中心两基地”。“一园”:依托虎爪山对节白蜡物种园,建设对节白蜡科普馆、科研中心、教学实习基地;“一带”:以G347国道为轴线,建设对节白蜡园林景观带,对现有28家对节白蜡盆景园实行园林化改造,将全镇分散的对节白蜡盆景园向对节白蜡产业带集聚;“一村”:在孙桥集镇西部建设以对节白蜡为核心的盆景园艺艺术创作、交流、展览、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村;“一馆”:在孙桥集镇东部建设占地15亩的对节白蜡精品馆,集中展示盆景、根雕、工艺品、家具为主的对节白蜡产品;“一中心”:在集镇西边建立35亩的对节白蜡交易、园艺师培训中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对节白蜡集散地,全省最大的名贵花木、盆景交易市场和园艺师培训基地;“两基地”:建设1000亩对节白蜡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和10000平方米对节白蜡工艺品加工基地;三是拓展旅游。以虎爪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以对节白蜡物种园为核心,发展对节白蜡原始群落生态旅游,开发原始探险、房车和汽车露营地、帐篷营地、户外拓展等项目;以对节白蜡园林景观带为依托,以森宝生态观光园为核心,发展对节白蜡园林园艺观光,开发民俗民宿、农耕体验等项目;以对节白蜡工艺品加工基地为依托,深度开发旅游纪念品。
二、生态特色:坚持生态与人文并重,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坚持以沙岭湾村、青树岭村为核心,带动周边9个村庄,建设美丽乡村两大环线,集聚园艺观赏、民俗文化、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等产业,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实施村企合一,搭建融资平台,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三产融合。
一是“山青”。全镇拥有山林面积1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三年来小镇四荒绿化、庭院绿化和板块绿化面积近6万亩;新建了9个省级标准化绿色示范村;全镇花卉苗木产业板块基地达到5万亩。二是“水秀”。全镇拥有河流5条,中小型水库41座,先后建成日处理800吨污水人工湿地1处,日处理50吨污水及以下人工湿地15处;大力开展禁投专项整治;“一建三改”49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70%;抓好惠亭湖流域四条水系水源治理工程;全域收回水库承包经营权,实行“人放天养”;全面推广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三是 “村美”。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作,完成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模式;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先后配备垃圾清运车3辆、垃圾转运站1处、垃圾中转箱29个、垃圾桶1492个、垃圾池145个;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秸杆,实施秸杆还田;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实现物理、生物防治面积达7万亩;四是 “镇靓”。在镇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改造,大力推进固体废弃物治理,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构建了“一轴三心四廊五城”的特色风情小镇格局。
三、文化特色:坚持文化与底蕴齐肩,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底蕴。
依托对节白蜡物种园,常态开展对节白蜡文化展示与科普教育;完成桥米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启动桥米源景点建设;改造革命老人张文秋故居,开展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教育;举办“对节之乡·生态孙桥”美丽乡村行活动、对节根雕盆景大赛、民俗文化节、对节白蜡文化旅游节、桥米文化旅游节等节庆赛事活动。
小镇四大独特文化并驾齐驱。一是对节白蜡文化。对节白蜡生长缓慢,寿命长,树形优美,盘根错节,苍劲挺秀,观赏价值极高。多年来,小镇人民在种植、培育对节白蜡和制作对节白蜡园艺景观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对节白蜡文化。二是桥米文化。京山桥米是湖北“一袋米”工程。桥米是明朝嘉靖年间贡米,因其米质青梗如玉,颗粒细长,毫无腹白,口感清香细腻小镇闻名于世。桥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在小镇人民中口耳相传。三是红色文化。小镇是毛泽东主席双儿女亲家张文秋的故乡,张文秋因其传奇的一生被称为“世纪革命老人”,是小镇人民的骄傲。目前围绕张文秋故居改造,小镇正着力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四是民俗文化。作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小镇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小镇的花鼓戏和唢呐享誉鄂中,“女婚男嫁”的独特婚俗已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风貌特色:坚持建设与管理并行,着力提升镇区服务功能。
完成与京山县城同城化发展规划和基础性工作,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京山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范围;完成镇区综合改造,形成民居风格统一、综合管线入地、河道干净靓丽、交通通畅有序的格局;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即柳林河河道整治工程、集镇街道路面改造升级工程、民居立面改造工程、文体活动中心改造工程。
一是综合交通体系健全。紧邻京山县城区,G347国道、长荆铁路穿境而过。小镇内“一横三纵两环八支”14条主次干道交织成网,29 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城区公交覆盖小镇全域,形成了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二是公用设施便捷齐全。规划建设4个停车场,1个日处理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小镇有覆盖全域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拥有虎爪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惠亭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是公共服务功能完善。镇现有四所小学、一所中学,镇区内卫生院、福利院、派出所、文体服务中心、邮政所、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备齐全。各村配备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民健身活动场所。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