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现代车城 绿色崛起
十堰城区鸟瞰
武当山、汉江水、东风汽车——十堰三张名片熠熠生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十堰市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9月17日在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11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堰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7.8亿元,是1969年建市时的377倍;实现财政总收入179.9亿元,是1969年的1606倍。
武当山、汉江水、东风汽车——十堰三张名片熠熠生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十堰市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9月17日在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11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堰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7.8亿元,是1969年建市时的377倍;实现财政总收入179.9亿元,是1969年的1606倍。
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慧莉介绍,十堰为服务国家“三线”建设,支持兴建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欠下了不少“生态账”。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十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径。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汉江成为源头,十堰成为核心水源区,十堰人民全力以赴保水质,以牺牲和奉献担负起“守井人”的神圣使命。
2018年,十堰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5天,达标率为86%,位居全省前列。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五河”治理经验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的典范。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30.6%提高到现在的64.7%,森林面积、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等主要林业资源指标居全省首位。十堰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打下了坚实基础。
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
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决定后,十堰积极谋划,提出着力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一心’即以中心城区(含郧阳区)为主,激发生机活力,提升综合实力,着力建设鄂渝陕豫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打造汽车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贸金融中心、科教人才中心、文化医疗中心。”十堰市发改委主任欧阳立介绍。
经过几十年的砥砺奋进,十堰从一个穷山沟变成了现代新车城,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近千家,汽车产能达100万辆,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形成了重、中、轻、微、客、低速货车、各类专用车等全系列商用车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能源(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69年的59.4∶3.0∶37.6调整为2018年的9.1∶48.3∶42.6。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十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两翼”即以环丹江口库区为主要区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上形成优势;以南部三县为主要区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上形成优势。“三高地”,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高地,丹江口市、郧阳区着力发展县域经济,进入全省同类地区前列;二是绿色发展高地,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着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在全省山区县绿色发展前列;三是文化旅游康养高地,武当山着力打造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同时,以武当山为龙头,带动全市全域旅游实现重大突破。
从边陲小镇到区域交通枢纽
十堰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但因现代交通发展滞后,公路通车总里程在建市之初仅有2063公里,一度成为交通封闭的落后山区。
面对这一困境,十堰人民70年来接续奋斗,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彻底打破交通瓶颈的攻坚战。如今,十堰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连南带北、承东接西、通江达海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路上,十堰市加快推进高速路网建设,先后建成汉十、十漫、十白、谷竹、郧十5条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全市通往119个乡镇1751个村的公路全部达到山区二级路以上标准,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万多公里。
铁路上,改变了一条襄(襄阳)渝(重庆)线独自支撑十堰30年的铁路交通局面,建设了襄渝复线,开通了动车组,今年年底,该市还将迎来“高铁时代”,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汉十高铁将彻底结束秦巴山区不通高铁的历史,十堰将成为连接国家中西部地区铁路干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空中,武当山机场通航不到4年,已开通17条航线,通达北上广深等26个城市,成为全国百强机场和百万级机场,创造了民航发展史上的“十堰速度”。
在地下,作为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该市累计投资50亿元,建成了22条总长53.3公里、辐射72平方公里72万人的城市地下管廊大动脉,有效解决了地上埋管“马路拉链”和天上牵线“蜘蛛布网”的城市病,为全国山地城市管廊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70年的奋斗,十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71元,是1980年的7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95元,是1985年的44倍。
昔日“老、少、边、山、穷、库”的十堰,逐步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现代开放,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来源 湖北日报)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