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坚持生态立市 推进绿色发展
来源:白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8年,白城市大力开展林地、草原、水源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均取得长足进步,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的既定目标。
2018年,白城市大力开展林地、草原、水源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均取得长足进步,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的既定目标。
继续强化节能措施。2018年度省政府下达给白城市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为393.3万吨标准煤,强度降低目标为3%。根据统计数据看,2018年度白城市能耗总量为340.47万吨标准煤,能耗强度减低5.03%,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白城市严格执行《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相关规定,把好项目能耗的评估与审查关,积极推广节能技术与节能设备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能源消耗。与此同时,将节能减排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做到全市上下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开展了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通过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白城市是全国首批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东北唯一的50万千瓦时光伏领跑者基地。截至2018年末,全市电源装机656.9万千瓦。其中,火电182.1万千瓦,生物质9万千瓦,风电333.5万千瓦,太阳能132.3万千瓦。全口径发电量123.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12%。其中,火电发电量61.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13%;风电发电量5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9%;太阳能发电量8.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48%;生物质发电量2.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31%。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打造水、林、草、湿互为补充、互相依托的生态系统。一是实施河湖连通。推进河湖连通骨干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汛期洪水,向89个泡塘引蓄洪水10.9亿立方米,确保了区域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作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2018年通过了国家水利部组织的技术评估。二是抓好草原治理。开展了基本草原划定。通过实施人工种草、草场改良等措施,综合治理草原126万亩,全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5.8%,达到省里确定的年度考核目标。三是持续植树造林和湿地修复。开展“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采取生态补水、芦苇修复等综合措施,三年造林114.5万亩,新增湿地120.9万亩。其中:2018年完成造林37.5万亩,完成省下达31.7万亩造林任务;修复湿地24.5万亩,湿地总面积达到50.04万公顷。
改善提升环境质量。以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开展三大清洁行动,保护好白城的蓝天白云、碧水净土。一是开展清洁空气行动。对煤烟型污染进行“大改造、中整合、小淘汰”分类攻坚。全市燃煤电厂分别实施了脱硫、脱硝、除尘专项改造,全部实现达标排放。2018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43天,占比96.6%。二是开展清洁水体行动。“河长制”、“湖长制”实现全覆盖,实行了“一河一策”。大力实施流域污染源治理、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水源地保护工程,禁养区内共有2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已按时完成关闭或搬迁任务。积极开展清河行动和“清四乱”等工作,进一步改善了河湖生态。全市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开展清洁土壤行动。认真贯彻执行《土壤污染防治法》,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吉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完善污染地块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继续推进土壤污染详查,完成农用地详查;完成企业基础信息调查。加强污染地块管控和修复,强化农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快形成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清单。强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涉重金属建设项目环境准入。
2019年,白城市紧紧围绕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严格环境准入,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进而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幸福白城。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