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元的3条建议,如何在中建三局落地?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7-03-04 19:28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魏莱 通讯员 程超)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华元履职以来,总共提出4个议案、10条建议。我们从中选取了陈华元代表的3条建议,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中建三局落地的。

 

之一:关于加快培育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议

 

主要内容:

 “产业工人”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将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化工业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目前已超过农业劳动者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将“农民工”培育成为“新型产业工人”,培养造就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组织纪律性强、社会认同度高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既是关系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学发展的经济问题,也是创新流动人员管理的社会问题,更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

为此,陈华元提出七点建议:一是突出政策引导,二是加强制度创新,三是开展技能培训,四是落实权益保护,五是提高职业归属,六是加强组织动员,七是增强社会认同。

推进情况:

据统计,中建三局农民工用工数量达到30万,分布全国及海外10多个国家。3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人口总量,相当于约6所武汉大学的学生总数。

将“农民工”培育成为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社会认同度高的“新型产业工人”,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建三局带领广大农民工同发展、共进步的应有之义。

1.在精神文明上下功夫。中建三局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农民工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始终将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提升其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广泛创建“农民工党员工作室”“农民工党员先锋号”“农民工党员宣讲团”,加强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企业形势任务的宣贯宣讲,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规范、“工匠精神”。定期举办节日联谊会、慰问演出进工地、农民工专场音乐会、为农民工拍摄艺术照、免费办理公共图书馆“借阅卡”等活动,陶冶农民工美好情操。拍摄了全国首部农民工微电影,并组织农民工在影院观看首映,极大增强了农民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在技能提升上下功夫。中建三局在农民工技能提升方面做出诸多探索和尝试:广泛设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开设钢筋、混凝土、砌筑、电焊、安全等专业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卫生保健等知识讲座。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设“网络夜校”,搭建面向农民工的网络学习资源开放平台,并通过后台掌握学习偏好,及时调整课件内容,为工友私人订制“知识套餐”。组织农民工参加地方、行业内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比赛,助推农民工通过技术资格认证,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从农民工成长为企业中层干部的火会燎、“农民工考霸”杨志林身怀一级建造师等6个证书,成为职业技能提升的模范标杆。 

3.在自我价值实现上下功夫。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工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个体身份,触发了其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中建三局将“员工梦”与“中国梦”紧密相系,为农民工自我价值实现铺好路。将农民工纳入“安康杯”竞赛、劳动竞赛、金点子征集等群众性活动,组织砌体抹灰、钢筋绑扎、后勤保卫等技能比武活动,开展“明星班组”“最美工友”“三局工匠”等评选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工创新创效、比学赶超、实现自我价值的强劲动能。同时,积极开展“农民工上讲台”活动,武汉九龙仓项目两位农民工登上大学讲台,受到央视聚焦,并引发农民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大讨论。

 

之二:关于加快推广建设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道“共同沟”的建议

 

主要内容:

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又称“共同沟”,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彻底改变以往各个管道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零乱局面。各管线需要开通时,只需通知有关负责部门,接通接口即可,既便于修理,又节省了国家的资源。

为此,陈华元代表提出六点建议建议:一是强化认识,二是加快立法,三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四是注重规划,五是完善机制,六是加强信息收集。

推进情况:

2月14日,由中建三局投资建设的黄冈市首个地下综合管廊——黄冈市城区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开工。至此,中建三局在鄂先后投资建设十堰、黄石、黄冈、襄阳四个城市的管廊项目,总投资额逾120亿元。施工中,中建三局发挥自身优势,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率推进项目开发建设与运营,倾力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样板。届时,累计202公里的地下管廊将覆盖十堰、黄石、黄冈、襄阳四个城市主干道,给水、污水、燃气、高压低压电缆、通信管线等全部入廊,将彻底改变市区“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的现象,同时提高市区地下空间利用率,加强灾害防护作用。

此外,中建三局还承建了成都天府新区核心区综合管廊、乌鲁木齐苏州路西延综合管廊、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石家庄阳和楼复建工程地下综合管廊、长春市南部新城甲三路综合管廊、安徽宿州综合管廊、河南安阳市永明路明福街地下综合管廊等。 

 

之三:关于推进建筑工业化、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主要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和组织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升建筑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效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提高建筑产品的品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改善工作条件,推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为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陈华元提出七点建议:一是建立机制,二是完善标准,三是技术保障,四是政策扶持,五是市场培育,六是产业联动,七是舆论引导。

推进情况:

中建三局建筑工业化加速布局。2015年9月16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湖北首个绿色建筑产业园——中建三局武汉绿色建筑产业园PC(预制混凝土)厂投产。构件厂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25万立方米,可流水线生产内外墙板、叠合楼板、楼梯、阳台等住宅类产品和管廊、管片、轨枕等市政设施类产品,系湖北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PC构件厂。

构件在工厂车间按标准生产好,再运到建筑工地,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建造效率最高可提高50%,人均劳动率提高35倍,工期整体缩短23%,节约钢管架体93%、木材76%、用水53%,噪音值降低25%,实时PM2.5减少36%,减少施工垃圾80%,污水排放减少64%,绿色经济、社会效应明显。

目前,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业务的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公司成立运营,年产能10万立方米的湖北十堰PC厂投产,上海、珠海、湖北荆门等地PC厂顺利筹建,湖北省首个住宅产业化项目——武汉中建壹品·新城已于2016年6月封顶,升级版产品中建壹品·澜湾即将开盘,装配式建筑核心产业链全面打通。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