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近日,记者在双林镇秆坑村委下元村小组看到,一座位于村边由原旱厕就地改造成水厕的农村公厕很是清爽,极大地方便村民“方便”,受到村民的好评。下元村小组旱厕就地改成水厕只是我市农村“厕所革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余市把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全市农村公厕建设计划,大力推进水冲式厕所建设。按照计划,全市利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在全市农村34个乡镇(办事处)、396个行政村、2826个自然村,布点公厕3235座,实现水冲式公厕全覆盖。今年年底将建成农村公厕3470座,超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确保每个自然村至少有一座水冲式无害化公厕。
“四种模式”促进建设
新余市紧紧围绕“安全、节约、舒适、美观、实用”要求,因地制宜,采用四种建设模式。
利用闲置房、旧住房建设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优先利用闲置的村级活动场所或旧有住房改造成公厕,尽可能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节约公厕建设成本,减少建设投入。通过这种模式已改造公厕40余座。
旱厕改建为水冲式建设模式。优先对原有2170多个旱厕进行改造,既有效减少污染源,又迅速推进公厕建设。目前已改造旱厕约900多座。
采用拆“三房”材料建设模式。结合农村“拆三房、建三园”工作,鼓励各地在公厕建设中就地取材,旧物再利用,既降低建设成本,又避免资源浪费,一举多得。据统计,已有约1180多座改(新)建农村公厕通过拆“三房”实现旧物再利用。
装配式建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钢城”资源优势,把装配式建筑与农村公厕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新建公厕一律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形式建设。实体工厂化生产、一体化吊装、标准化施工现场整体装配。其漂亮的外观造型、较为完善的功能,以及较高安全系数、较好的环境卫生得到群众的认可。已新建近400座装配式公厕。
“五条渠道”筹集资金
积极整合各类涉农政策性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做到多方筹措,多方发力。
整合各类涉农政策性资金。在符合规定前提下,用足用好现有旅游公厕建设奖励资金、新农村建设点专项资金、扶贫挂点帮扶单位资金以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水库移民、苏区振兴、生态保护、环保等上级政策性扶持资金。
引导社会民间资金。主要是鼓励地方商会及工业、房地产、建筑、农业、工商等行业协会、社会爱心人士出资捐助。据初步统计,仅水北商会就捐建农村公厕19座。
鼓励农民投力投劳。据初步统计,全市农民投劳投力折合资金约330万元。
利用“民生实事”资金。市、县区两级政府将建设农村公厕纳入“民生实事”,每年各安排改(新)建农村公厕50座,三年共750座。
利用各级财政资金。由市、县区两级按1:1比例分担,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凡采取“以奖代补”建设的,一律验收后再补贴。
“六个把关”保证质量
始终将“把好六关”贯穿始终,全程实现规范建设。
严把选址关。公厕的选址须经规划、国土部门批准,在符合村庄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建在村庄入口、广场、集贸市场等人口较集中区域。公厕与饮食食品加工点、托幼儿机构和集中式给水点等的距离应在50m以上,做到科学选址。
严把建设程序关。农村公厕的建设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做到合法合规。通过优选建设队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设质量。
严把质量关。县区切实加强装配式建筑、图纸审查、材料、材质、外观等建设质量监管,确保建设寿命和建设效果。对于有条件的,要请监理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
严把标准关。全市编印农村公厕新建、改建图集和技术指导手册,明确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以及常用水冲式无害化厕所建筑、施工图,供县区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选用。同时,要求各县区要严格按照省、市有关农村公厕建设标准建设,尽量做到外观风貌和设施配备统一。
严把验收关。各县区在公厕建成后,严格按照程序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并做好档案收集备查。
严把管理关。各县区对建成后的公厕切实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公厕管理制度,明确公厕管理责任人,做到“一明两通三无四净”。此外,在对公厕的粪液、粪渣处理方面,对有管网的,粪液排入污水管网,与其他生活污水一同处理后达标排放。粪液不能直接进入的,大力推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村庄能自我消纳的优先考虑在本村庄利用,从而节约运输成本。村庄不能自我消纳的,要求成立专业收运队伍,对公厕的粪液、粪渣进行统一清淘、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和利用。
(来源:新余日报)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