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利州区:农村变美了 小康生活更近了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9-08-13 11:06
(来源:四川日报 )
 
6月25日早上8时,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苟村一组,村民赵春花吃过早饭,习惯性将垃圾分类打包,送到200米外的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跟赵春花一样,不断有村民将生活垃圾带来,投进两个分别印着“可回收物”“其它垃圾”的箱体。
 
生活要紧事,垃圾先分类。在利州区,农村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正成为自觉,“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高效运转。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普遍存在“三难”(群众长期习惯改变难、收运长期投入运行难、长效治理机制形成难)。利州区是怎么破解的?□潘静雅 刘戬 (图片由利州区爱卫办、利州区住建局提供)
 
破解习惯改变难 评比+引导
 
“以前,村民家里产生的垃圾都是随手放在门口。一到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苟村村支书李安岳介绍,自从村里推行卫生评比,情况好多了。
 
李安岳口中的卫生评比,是利州区探索实施的垃圾治理分级评比,即“区评乡(镇)、乡(镇)评村(社)、村(社)评组、组评户”。苟村每月开展“村评组、组评户”卫生评比活动,成了村里一件热闹事,评比中邀请“三老一贤”(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和村内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结合实地走访、村民意见,给各家各户打分,并将结果以红黑榜形式张榜公布。过程公平,结果公开,上了红榜有物质和精神鼓励,上了黑榜脸上无光。
 
上红榜不容易,屋里屋外都要看。家庭要求“四美”: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家风美;室内要求“五净”:门窗净、地面净、床铺净、厨房净、厕所净;院内要求“五无”:无柴堆、无粪土、无垃圾、无污水、无散养。同时,行动上还要做到“四不四要”:不乱排乱倒、不乱堆乱烧、不乱建乱挂、不敞养家禽,要干净整洁、要美化环境、要消灭四害、要习惯良好。
 
经过近半年的评比,苟村上红榜的家庭越来越多,已经达到80%以上。
 
赵春花是通过评选转变的典型。之前她习惯把垃圾扔在家门口,有时要搁几天才往垃圾收集点送,周边居民有意见。前几次评比,赵春花的排名都上了黑榜。“她觉得挺难为情的,跟到上红榜的家庭学,每天定时投放垃圾的习惯慢慢养成了。”李安岳介绍。
 
除了进行打分评比,利州区还在村民聚居的大村大组建立“绿色E家”,引导村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在龙潭乡桃园村村委会旁有一间布置清新素雅的房间,这就是村上的“绿色E家”垃圾分类屋。不大的空间内,垃圾回收区、积分兑换区、电子积分查询区等一应俱全。
 
“有了这绿房子,村民喜欢来串门。”桃园村村主任徐清治介绍,自从今年3月份村上置办这个“新玩意”以后,很多村民提着垃圾前来体验,只要分类投放,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额度时,就可以到管理员处兑换现金或者牙膏、牙刷等日用品,变废为宝,不仅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还美化了环境。
 
目前利州区已经在全区9个乡镇167个村开展垃圾治理分级评比,并在5个重点乡镇设立智慧居家馆12个,辐射9个乡镇6.6万户农户,重点村庄设立“绿色E家”5个,通过评比加引导的方式,激发村民们参与农村垃圾治理的内生动力。
 
破解长期投入运行难 财政+众筹
 
6月22日12时,赤化镇泥窝社区,刚刚完成100米村道保洁的5组村民文朝凯,将责任路段上的垃圾一点一点扫拢,装进编织口袋,封紧,运到不远处的垃圾分类收集桶中。
 
每年两万多元,是文朝凯与泥窝社区签订的垃圾保洁费用。除了保洁,还有垃圾清扫、转运、处理以及基本设施的维护,一年下来,泥窝社区花在垃圾处理上的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何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期投入运行难题?为此,利州区探索出了多方协作的措施,整合“四方资金”,实行“四个一点”,即政府拿一点、集体补一点、自己出一点、社会筹一点。
 
“简单地说,就是财政+众筹,区、乡、村、农民、企业业主都各出一部分。”广元市利州区爱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四方合力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让村民在垃圾治理中有了责任感与参与感。
 
按照相关规定,利州区的农户每人每月需要交纳1元钱的垃圾清运费。在泥窝社区党委办公室,社区党委书记文大勇算了一笔账,区乡财政的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投入部分,再加上辖区内沙厂的帮扶,算下来,支付这个处理费用基本上没有问题。“每人出1元钱,大家都积极支持。”
 
利州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在龙潭乡建设村,几百户村民除了每人按月上交1元钱,还签订了“垃圾处理参战书”,承诺从自身做起,共同参与,让环境更美好。
 
在广元市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一些村民主动拿起扫把,打扫村道、公共场所。每月组上在公示栏晒出成绩单,对垃圾分类做得不好的农户进行培训。“垃圾及时投,苍蝇蚊子愁”“农村环境好,人人疾病少”……大人小孩传唱的顺口溜,让建设村村支书周文宣感慨,民生工作要做到群众心坎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破解长效治理难 行政化+市场化
 
怎样让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走过场,实现长效治理?这是利州区一开始就思考的课题。用利州区委负责人的话说,就是探索形成机制化制度化方案,长期坚持,有效运行。
 
目前,利州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形成了“行政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利州区首先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个重点”,一是明确以村为单位,村民为主体;二是明确治理责任,确立区、乡、村“一把手”负责制;三是明确治理要求,村(社区)生活垃圾治理要做到“六有”:有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有清扫保洁队伍、有分类回收点、有村规民约实施细则、有资金保障投入机制。
 
“三个重点”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结合起来,保障了“人”“物”“钱”及时到位,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
 
“人”,除了家家户户的参与,利州区垃圾处理人员还有稳定的“三支队伍”:保洁队伍、收运队伍、监管队伍。
 
保洁队伍,由每个村组组建,统一配备服装,定岗定责定路段并进行责任区域公示,做到保洁全覆盖。
 
垃圾收运队伍,由乡镇以购买服务形式,组建生活垃圾收运队伍,垃圾清运车定时定点清运。
 
分级监管队伍,由区、乡镇、村社相关职能部门专(兼)职人员,组成三级监管队伍,分别对所负责范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明察暗访等监督管理。
 
“三支队伍”各司其职,三个环节无缝衔接,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运行。
 
“物”,因户因村因乡制宜,完善“三类设施”。
 
因户制宜,引导群众在室内或室外自行购置垃圾篓、垃圾桶或利用旧筐、旧桶等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因村制宜,在村民聚居点和分散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地方,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并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目前村级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今年6月底全区各类村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将达到1792个,村用分类垃圾收集容器达到7897个。
 
因乡制宜,以压缩式垃圾清运车为主,垃圾中转站为辅,为各乡镇配置满足需要的转运车辆和设施。
 
“钱”,保证财政资金发挥主导作用,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资金投入以及农户1元众筹为辅,够用管用。
 
按照预定目标,计划到今年年底,利州区农村垃圾将达到4个100%,即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村民保洁员配备率达到100%,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6月25日上午,赵春花准备把新洗的床单和被套挂在晾杆上,推开窗子的一刹那,清风扑面而来。她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好了,小康生活更近了。”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