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光闪耀青春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8-12-08 13:00
——中建三局“冯幸慧创新工作室”创湖北省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纪实
中华建设网 (通讯员 汪绪普 张星星 胥曌闻)首创DPTA装配式机房、三年14项国家专利、全国性BIM大奖30余项……在中建三局“冯幸慧创新工作室”,一群以“创客”自称、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用青春智慧书写创新篇章,结出累累硕果。


近日,在湖北省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上,工作室获颁湖北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全省20家入选的企事业单位中,唯一的一家建筑企业创新工作室。
引领生产方式革命
成立于2015年的“冯幸慧创新工作室”,起步于安装公司西北经理部BIM中心。今年34岁的冯幸慧,是这家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刚参加工作时,他就意识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推动,BIM技术将成为建筑行业的革命性力量,而业内对此却知之甚少。抓住BIM应用在国内萌芽发展的时机,他牵头成立了分公司BIM中心,成为建筑安装领域BIM应用的先行者之一.该中心的成员也成为了后来工作室的核心成员。


2016年初,工作室将BIM技术融入装配式施工,诞生了全新的DPTA施工理念。当年9月28日,随着最后一颗螺栓紧固,陕西永利金融中心DPTA机房装配式施工结束,6台冷水机组、18台空调水泵、457米管道、8988颗螺栓,用时仅22小时,全过程无焊作业,创造了国内制冷机房施工新速度。随后,DPTA技术迅速在上海西溪银泰项目、西安国瑞金融中心项目、乌鲁木齐高铁站项目迅速推广,极大促进了传统生产模式革新,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创新永不止步。工作室紧接着在新疆高铁服务中心项目推出DPTA 集成机房2.0版本,创造商业价值800多万。2016年,工作室提出在综合管廊领域拓展DPTA技术,并进行升级换代。经过近4个月的摸索,国内首个基于DPTA技术、BIM技术的智慧管廊运维系统诞生,集总部设计、现场预制、片区物流运输、物资二维码采购管理、全天候可视化监控的智能管理系统在十堰综合管廊项目投入使用,运营成果得到业主和政府高度肯定,充分彰显了智慧建造的魅力。
荣誉纷至沓来。2016-2017年,DPTA技术先后获得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企业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企业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并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工作室也凭此项“核心技术”入选了湖北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当年获此殊荣的少数企业创新工作室之一。
青年“创客”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年是最具活力、最具创新性的群体。


这样一个优秀的工作室,核心成员也很年轻。9名成员中,4人是“80后”,5个是“90后”。在工作中,他们常常以“创客”自居。“创客”,顾名思义,是一群富有创意且能实现创造的人,“客”字则代表了他们的侠客气质。而“创客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亲自动手,把创意创造成现实。工作室带头人冯幸慧,把这种“创新、创造、创效”的三创精神,响亮的提炼为“创客”文化。
“集智”创新模式。成立以来,工作室先后建立起管理小组、课题研发小组、技术支持小组,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学习培训,传帮带、成果奖励等一系列激励制度,坚持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工作室建立“核心+外围”团队模式,在保持核心团队稳定运作的同时,广泛吸收青年员工加入,集中智慧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室坚持以老带新,新旧人才交替,不断推动新旧“智”能转换。
聚焦创新前沿。工作室将BIM产品研发、装配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提供技术支撑。聚焦成果孵化,助力提质增效,把“金点子”孵化成“金果子”。工作室研发的自动焊技术、自动除锈机、智慧机房、CS标识、智能仓库、人脸识别考勤系统等在多个项目投入使用,获得良好反响。
孵化创新人才。创新动力澎湃涌动的同时,工作室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入职5年便成为分公司技术部经理的刘娇,便是其中一员。在领导同事的印象中,她总是干得多说得少、“不善言辞”,但在团队的思维碰撞中,她总能用自己的敏锐视角带领大家找到突破。“工作室是个很好的平台,青年人在这里能够激活创新才智,迅速拔节成长”,刘娇说。
成果“遍地开花”
在“创客”文化引领下,冯幸慧创新工作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作室先后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BIM标准2项,参编地方标准(规范)2项,累计BIM应用项目50余个,斩获全国性BIM奖项30余项,率先实施BIM 5D综合应用,形成装配式机电施工领先技术,孵化专业人才100余人。


据统计,工作室近三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工法26项,申请注册专利14项,获奖公司级以上“金点子”25个。其中,“管廊内机电整体预制安装”施工工法等多项成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准。
紧盯行业前沿。2017年底,工作室又孵化出机电预制研发及数字化预制加工中心。如今,该中心已成为探索装配式机电施工的重要桥头堡,在探索建筑安装工人队伍的产业化上迈出关键一步。
市场变幻,唯有创新可以独立潮头;风起云涌,不惧挑战方显英雄本色。2016年3月,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胡金国在调研工作室时,曾寄语团队:要勇于将一个个“微创新”孵化为项目生产的成果,实现创新价值,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在获得荣誉后,这群年轻的“创客”们依旧“厉兵秣马”,用大胆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判断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在引领建筑技术创新的征程中不断地前行。





搜索

复制

收藏 收藏 收藏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