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清水塘社区垃圾分类有新招
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重点城市之一,长沙生活垃圾分类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如何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也成为市民们关心的话题。近日,华声在线记者走进长沙多个分类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看长沙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探索垃圾分类减量,形成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创建长沙‘无害化’城市,争当‘无害化’先锋家庭……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日前,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街道清水塘社区向长沙市民发起建设“无毒”“无害”家庭的倡议书。作为长沙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社区书记汤国清直言,希望能为垃圾分类工作贡献更多清水塘力量。
自2016年10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以来,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社区一直致力于创新管理机制模式,从一小区一组织,一楼一栋长,一单元一门长,一户一家长,一家一监督长“五个一”着手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真正实现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全面保障、全员参与、全域覆盖。
长沙市一中教师宿舍区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点。
长沙市一中教师宿舍区是一个老旧社区,流动人口在80%以上,管理起来很困难。垃圾分类试点最早就从这个小区开始。汤国清坦言,“一开始,很多居民都表示不理解、不支持,社区专干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时,都拒绝开门。他们认为垃圾分类没有必要,也没意义,相反统一投放垃圾更方便。”
“垃圾分类对于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至关重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必须抱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而且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重要性和意义。”汤国清说,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社区也是一路走,一路推新招。
首先是“亮身份作表率”,以党建带团建,党员要亮身份,团员也要跟着亮,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表率作用,从而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其次是道德引领,针对居民群众强化垃圾分类对改善环境、造福后代的好处,同时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三个多月的稳扎稳打,长沙市一中教师宿舍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基本步入了正轨。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清水塘社区将垃圾分类工作在各个小区逐个推进。至2019年5月,垃圾分类实现了辖区范围内宣传全覆盖、设备全覆盖,群众知晓率95%以上,投放正确率90%以上。
2018年8月,长沙首个集垃圾收集、垃圾分拣、再生产品展示、垃圾分类学习教育展示于一体的垃圾分类综合性环保站——“智慧分类驿站”也在清水塘社区投入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智慧分类驿站”设有“有害垃圾”“可回收衣物”“可回收垃圾”3个感应投放口。居民将垃圾投入“智慧分类驿站”后,即可称重兑积分、换奖品。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汤国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清水塘社区全辖区湿垃圾平均日处理量900公斤、年处理量达328.5吨,可回收垃圾年处理量2.41吨,有害垃圾年处理量77.5公斤,全年垃圾总减量可达330.91吨。
如今,清水塘社区也成为长沙市垃圾分类工作试点示范社区,吸引了省内外多家单位前来“取经”,尤其是2019年全国46个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参观学习者更是络绎不绝。
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行者,尽管工作繁忙,但是汤国清和她的同事乐此不疲,“但愿我们的做法和经验能给参观者一些启示和借鉴,也为垃圾分类工作贡献更多清水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