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幸福之城,生态宜居
幸福是什么?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
但作为一座城市,生态宜居就是幸福的底色和基础。
郴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环保体系,先后获10余项国家级荣誉,并荣登全国最幸福城市排行榜。
植绿爱绿 保护生态人居环境
郴州古称“林邑”,意为“林中之城”。这座“林生郴、郴润林”的城市,千百年来,绿意生生不息。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冰灾,让郴城的林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城区树木折损率达80%以上,“郴”字半折腰。
面对灾难,郴州人民众志成城,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开启全市生态修复攻坚。长达10年的持续生态修复,冰灾影响彻底消除,建成城区山地公园体系、河湖连通水网体系、城乡一体生态网络体系、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体系、绿色慢行系统和低碳公交体系,再现“林中之城”盛景。
一张蓝图干到底,近年来郴州编制并向社会公布了绿地系统、绿线、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等23项专项规划,强化城市生态保护、绿地建设。严格绿线、蓝线、紫线、生态红线管制,强化绿色图章审批,山水林田湖融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构成“一圈两环”“蓝脉绿网”“十山十湖”绿地结构。
为保障蓝图顺利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维护专项资金列入政府预算,先后颁布绿线管制、园林建管、古树名木保护等多个规范化文件,园林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互联网+园林让数字城管、数字园林联通全城,郴州成为全国智慧园林试点城市。
如今,郴州人民都自觉怀揣一个绿色约定,全民植绿爱绿蔚然成风,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达到92.5%。
绿色发展 修复全域生态系统
郴州,世界有色金属之乡。资源,带来了财富,也曾经带来了污染。在一些矿区,生态曾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人民群众很不满意。
知耻近乎勇。近年来,郴州积极修复全域生态系统,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城市绿地、生态廊道、十大山系、五大河流水系和农田、丘陵、湿地等生态要素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
深入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和湿地资源普查,强化生物多样性建设的刚性和力度,建成刘仙湖公园、东河公园、金田湖公园、王仙湖公园等湿地植物多样性示范区域。
实施生态郴州建设四年行动计划,连续推进“绿色家园”“绿色产业”“绿色保护”“绿色文化”四大工程。突出抓好“山、水、路、城、村”绿化,山体、水体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城郊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
郴州坚持绿色发展,建成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体系,成为湖南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柿竹园矿区范围35公里,矿山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在东河流域持续实施河道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和矿区复绿工程,将矿区打造成开在矿口的“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和矿山公园。
湘江源头之一的秧溪河,曾聚集众多采选矿企业,一度成为“纳污河”。西河沙滩公园,原来是秧溪河一侧的尾砂库集中区,经过改造建设,成为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典范,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每逢周末,这里游人如织,荒滩变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如今,涵盖东河、秧溪河、柿竹园矿的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成为年产值过100亿的稀贵金属加工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花园式”生态园区。
“城上危亭可摘云,四边山色翠为邻。下窥城郭无余蕴,草色花光尽是春。”10年持续生态修复,郴州再现“白鹭返回白露塘、鱼虾重游东西河”的生态繁荣景象。
民生为本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漫步郴城,可见之处皆为美景。
郴城之美,既为自然天成,也是精心培育而得。近年来,郴州财政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6%。
为了提高城乡环境品质,郴州坚持“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序化”五化同抓,持续开展市容市貌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打造“干净有序之城”“靓丽宜居之都”。
为了让市民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郴州全面推进“两供两治”“两房两棚”“城市双修”及城市综合管廊、农贸市场改造、垃圾收集处理等项目,启动了建筑垃圾和餐厨垃圾回收利用。改造提质背街小巷182条、农贸市场32个,城市污水处理污泥达标处置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达到100%。
为了让市民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郴州打造了“500米公园圈”“15分钟社区服务圈”“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提高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了让市民的生活更加健康绿色,郴州编制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城区步行道长度71万余米、自行车道长度42万余米,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点49个,投入新能源公交车1300多台。
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生活更幸福,郴州人的追求永不停息。打造宜居生态山水名城,林邑郴州将再创辉煌。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