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河镇陈龙村见闻
张 俊
春末四月的一天,下着小雨,冷风阵阵,但在去岑河镇陈龙村的车上却热气腾腾。我们一行十多人七嘴八舌,说着去参加荆州市作协在陈龙村设文学创作基地的事,大家都有些兴奋,这毕竟是件挺新鲜的事。
市作协部分作家参加陈龙村创作基地挂牌
岑河镇在沙市的东边,最初叫城河口,因出了岑氏家族的“一门三相”,在宋代改称岑河口,即今天简称的岑河。在南北朝时期,梁元帝都江陵时这里曾为新丰县(后改称安兴县)的县治所在地。这里有唐代诗人李白住过的古定湘寺,边塞诗人岑参吟颂过的南桥,明万历首辅张居正在岑河的东印读过书,明万历礼部尚书刘楚先的故居遗址尚存。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还是红色根据地之一,是一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热土。而陈龙村(旧称陈龙垱)就在岑河镇南,有南北渠和西干渠分别从村庄的两侧流过,也是一座文脉绵延的古村庄。
李白住过的古定湘寺
我曾在荆州市住建委负责过政策法规方面的工作,参与过市政府《关于加强荆州市村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起草,了解一些村镇建设方面的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号召后,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又发布过《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今天的陈龙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这些要求又进行得怎样呢?
毛美银在介绍村里情况
民国时的岑河是个湖垸众多之地。东边有阴阳湖、半头湖、三湖,南边有鸭子湖,西边有白水滩、五指湖,北边有泥港湖、潘泊湖,其间夹杂着豉湖、清碧湖、仓子湖等,被湖水分隔的众多零星地块就是人群聚居的垸子。因地势低洼,这里成了十年九涝的“水袋子”。尽管从1958年江陵县开始疏挖四湖总干渠,大力兴修水利,改荒湖为良田,使这里的经济有了发展,环境面貌也起了变化,但由于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有相当一部分村庄至今仍未脱贫,那陈龙村人现在又生活得怎样呢?我是带着职业的眼光和一些问号走进陈龙村的。
陈龙村的百竹园
陈龙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是座三层楼,白墙黛瓦,铝合金门窗,房子建得不错。在楼内一间宽大的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村党支书毛美银。他大约四五十岁,是土生土长的陈龙村人,早先在家种田,做点小生意,后来看准轧花这行,于是埋头苦干,智闯市场,生意越做越大,居然做到了万里之外的新疆。他当然是先富了,当地政府部门请他回来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时,他二话不说就回到了家乡。
毛美银个子不高,身体有些发福,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充满热情和力量。他介绍说陈龙村是由黄场村和陈龙村合并而成,有7220亩土地、850户农户、3429人。虽然人口与自然资源条件不是特别好,但党支部一班人有信心将陈龙村打造成荆楚工匠第一村!显然,他是属于那种先富起来,但不忘家乡父老的人,也是一个在市场中摔打历练,有丰富经验和使命感的人。我感到村里有这样的带头人,不能不说是全村人的福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太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一个公而忘私的党支书,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全村人克难攻坚,建设好美丽乡村。
陈龙村的竹制凉亭
乡村经济振兴事关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决定着村庄是否可持续发展,而能否抓准抓牢主导产业,以此带动多种经营格局的形成,将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从国家标准来看,只提出了乡村应根据其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原则要求。从毛美银介绍的情况看,陈龙村主导产业的定位是符合这一原则的。毛美银说,经过对陈龙村历史文化条件的分析,在尊重村民们意见,听取专家和能人建议的基础上,他们提出重点发展竹木主导产业,以此作为打造荆楚工匠第一村的核心支柱产业。
历史上岑河曾是竹海浩荡的竹乡,盛产桂竹、慈竹、窝竹、水竹、楠竹和绵竹,紧靠化港河的陈龙村更是竹林一望无际,家家户户有竹园,男女老少会篾活。有一个以黄家场为中心,南起长江边,北越长湖,西临沙市,东至潜江的竹器市场,世世代代的陈龙村人靠编制竹器谋生。这里自古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不嫁黄家场,黄家场,打箩筐,吃稀饭,哈辣酱。穿的是破衣烂衫,十个指头像和尚”,指的就是陈龙村人与竹子的亲密关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强调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里的竹林被一砍而光,竹艺也逐渐失传。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些深藏地下的竹根又枯竹逢春,长出一片充满希望的新绿。
陈龙村的竹制公厕
虽然如今塑料日用品日新月异,但陈龙村人还是要重操竹业。目前村里懂得竹艺的大约有300多人,他们要借重这批手艺人重振竹业,创新发展,带出新人,不让古老的竹艺失传,要让新竹品以崭新的面貌熠熠生辉。
陈龙村人没玩虚的,在村中我看见了用竹子搭建的百姓大舞台、休闲凉亭、沟渠护栏,最烂漫的是还造了一座新颖别致的全竹公厕。他们下一步将研制精细竹器礼品和高档竹器日用品。与此同时,他们还研制了精美的木器制品,已打造出了十多件古色古香的喜床、花帘床、案几等样品。欲将竹木功用发挥到极致的陈龙村人,在互联网十经济的今天,雄心勃勃地要让竹木器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走向海外,走出一片新天地。
陈龙村篾器传承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着共同的根。把老根留住,让乡村优良文化世代相传,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提出:“建立乡村传统文化管护制度,编制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清单,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陈龙村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做得超前的好,毛美银带我们去看了村里的篾器传承馆。门口挂着幅对联:“凭篾艺度春秋饱经风雨;阅沧桑编楚简当取丹心”。我一进门就看见了石磨、扶犁、蓑衣、铁镐、马灯等老物件,有的摆在地上,有的挂在墙上,顿觉一阵古风扑面而来,令人不由得驻足端详,去想象陈龙村人那过去的艰苦岁月,崇敬之心真是油然而生。
馆中展示最多的是竹器,有竹椅、竹桌、竹箩筐、竹筲箕、竹篮子、竹屏风、竹简、竹笔筒等,老的新的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中不得不为陈龙村人的心灵手巧喝彩。毛美银说建这个馆,既是供人参观游览,又是为年轻人拜师设个场子,好把陈龙村的根在这里扎实扎牢。这里当然不是一个普通的展馆,它是一扇神奇的窗口,从此可以看到陈龙村的过去,更可以看到它的未来,因为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必将不断地激励后来人将竹文化延续下去。
篾器传承馆中的老物件
陈龙村的十一队叫唐家湾,原是黄家场七队,只有19户,72人。湾子在化港河故道边,北宋哲宗时的宰相张商英就是这里的人。化港河曾经是一条百余米宽的大河,是一处芦苇丛生、野鸭飞翔、渔歌唱晚的地方。因这里有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就被岑河镇政府确定为村民小组振兴试点。湾里人建设的魄力不小,小村处处显出与别地不一样的风貌。
看得出这里的民宅是由散点归并后集中建设的。二三层高的小楼错落有致,排成一线,湾里弥漫着一种宁静的气氛;房后是连成片的竹林,房前是用竹篱围成的一块块村民自用地。毛美银说这叫“三有地”,有花、有果、有菜。这里的花草和果树多达百种,可形成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时花开不断的美景。我看那地里月季花开得正旺,红艳如火。农家人把上边的审美要求和自家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了;竹篱外是一条与民宅平行的笔直水泥路,宽可走小型货车,它连着沙岑公路。我想在外边发了财的陈龙村人开着小轿车回来过年,再也不必担心泥巴脏了裤脚了。
篾器传承馆中的竹器展品
唐家湾也搞了农家乐餐饮,中午毛美银盛情招待我们,两大桌摆满了鸡鸭鱼肉和时令果蔬。毛美银笑眯眯地说:“放心吃,没污染过,都是自家产的”。趁大家喝酒的功夫我去看了一下厨房,烧的是液化气,过去烧麦秆、树枝、煤球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对村庄规划、公共基础设施配置、道路硬覆盖、清洁能源使用等有硬指标要求,我看唐家湾的建设总体水平是达标的。建设是文明进程的外在标志,村容村貌的改变必将促进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正是从这样的改变中起步的。
我工作时搞村镇条例执法检查,遇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农民将未处理的生活和生产污水直接向河湖沟渠塘堰排放,生活垃圾也是随处乱堆,这几乎已成农家人的习惯,于是清水变成了劣五类水体,土地也遭到深度污染,结果是鱼死鸟走人得病,农民因此活得沉重。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提出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不得低于百分之七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超过百分之八十。我去了一家农户,女主人说她是二十多年前从浙江农村嫁到这里的,住的三层小楼是前几年修的,只花了二十多万。她高兴地带我去看她家里的厕所,里边瓷砖鲜亮,雪白的水冲式蹲坑,还摆着洗衣机等,与城里人家没有两样。她说现在通过“厕所革命”,排出的污水都要经过大三格加人工湿地处理,即三级过滤、湿地两次降解,总共五次净化才行;生活垃圾处理也是分成了两类,可以自然分解的留作农家肥,不能自然分解的由村垃圾通道交镇垃圾中转站处理。不这样办村干部就会来找“麻烦”。
陈龙村保留的古井
毛美银说唐家湾有184亩农田,现已将各家各户自留地的百余口塘堰全部挖通,建成了一条长1200米、宽10至20米的循环水道,带农药的污水和生活污水都会汇集到这条约10亩的人工湿地上来做生化降解处理,而后再加以利用。这块湿地中将要养鱼、种荷,还种睡莲、茭白,让它水植物丛生,引鸟归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鄂州市时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从唐家湾生态环境治理中,我感到毛美银带领的这一班人是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在村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真抓实干的,而这将意味着陈龙村必有一个美丽的生态家园。
唐家湾民宅前的“三有”地
过去,中国农村是有个乡绅阶层的,这些人有德行和声望,保持着耕读传家生活方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一方。在陈龙村初见黄祥鑫老人时,就觉得他身上有着乡绅的遗韵。黄老82岁,精神矍铄,神态谦和,很像作家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的朱先生。他原是沙市一所中学的教师,退休后回家闲居,以做农活和读书为乐。前几年他还参加过《岑河镇志》的编纂,自己还出了本《短笛晚归》的小集子。在黄老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他的书房,两壁是高高满满的书架,有不少古典文学、书法和佛学方面的书。
早就听人说黄老懂得诗词格律、善撰楹联碑文、精书法篆刻、会剪纸,还是一个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篾匠。刚进村时在篾器传承馆见过的那幅楹联就是由黄老撰联并书写的,那联好而书法更好,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难怪湖北省委宣传部专门授了块“书香门第,耕读人家”的匾牌给他。
唐家湾的水泥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毫无疑问,在陈龙村建设美丽乡村中,像以黄祥鑫老人为代表的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真心希望黄老健康长寿,带出更多像他一样的后生来,以软实力增强硬实力,切实推动陈龙村的文明化和城市化进程。
在陈龙村走马观花看了大半天,消除了心中许多的问号,但也还存留了一些。比如在村里只见到一个编篾老人,一只竹篮也只卖20元。村里如何形成规模生产,发展竹木主导产业的资金和提档升级的工艺又从哪里来;村里生产的实木古典家具的确漂亮,但仅凭手工制作又如何与广东、福建等地用进口红木、机械化生产的实木家具比拼市场;在村中见到的中青年人不多,显然都在外出打工,村里靠什么来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塘渠里的黑水杂草仍未根本消除,生态环境整治还有许多困难有待克服,等等。
本文作者(左)与黄祥鑫先生在黄家屋后竹林留影
历史上岑河是一座码头小镇,这里的人对新鲜事物反应快,也敢试敢闯。改革开放后岑河镇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被湖北省政府评为“经济实力百强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如今依托棉产区的优势正大力发展针织品和童装业,享有“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婴童装名镇”的盛誉。作为岑河镇政府确定的生态振兴试点,深信陈龙村人会背依岑河镇这颗大树,上下一心,勇闯市场,不断壮大荆楚工匠第一村的实力,干出一个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陈龙村!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19年5月29日写于荆州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