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俊
初秋,银杏树开始泛黄的时节。在费克明先生家的客厅里与他喝茶聊天,看着费老头上的银发,就想起章华寺的那棵古银杏树,树干上刻着沧桑的痕迹,树叶在风中欢快地舞动,树枝上挂着累累果实。
费克明先生在外写生
初识费先生是在微信群里,他向大家问早安几乎都是一幅自己的画,人物、花卉、山水画走马灯似的变换。后来在一次聚会上见到费老,一问他年龄得知已是七十有六,这让我暗暗称奇,如此勤奋作画的高龄老人真是少见。
咱们工人有力量
费老1943年出生在沙市,父亲是读过书的,虽然他少年生逢战乱年代,但父亲教他的诗文,以及沙市中山大马路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招贴画等,还是给了他早期的美术启蒙。在白纸上涂鸦对他来说真是件快乐的事。
费老说他之所以拿起画笔是跟他上中学时当上学生会宣传干部有关,那时学校里要出墙报 ,写美术字和画图标就成了他的专利。费老说他那时画画也没有拜过老师,个人喜欢和宣传需要促使他拿笔就画,且总能引来一片赞赏声。
掁兴之路
费老高中毕业后因家中成份不好就没能考大学,去沙市向阳纱厂当了一名机修工。纺织机器一刻不停的嗡嗡声,还有车间里弥漫的扬尘让他心烦和疲惫 ,唯有在自学画画中他还能找到一些生活的趣味。
费老说他当工人的那个年代正是“文革”动荡时期,因为他有一技之长就经常被厂工会抽调上来搞宣传。大字报栏、宣传橱窗和墙头是他练画展画的场地。他画的巨幅毛主席像逼真传神,厂里的人都公认他是个画家。
战天斗地浇注梦想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是职业选择的指路标,也许费老天生就要端美术这个饭碗,1976年一个赏识他的市工会领导将他调入市文化宫,使他成为一名专职文化干部。那时的他才三十多岁,正逢国家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费老也开始以美术事业为中心,从此将自己的美术学习与实践活动自觉地与时代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矿道深处的春天
改革开放后的沙市,城市轻工业发达,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突出,被称作江汉平原的一座明星城。作为群众文化干部,费老那时主要是做城市文化宣传、选拔职工美术苗子、抓美术骨干创作与参展工作,成天都在忙并快乐着。
费老说他那时跑工厂多,市热水瓶、纺织、印染、床单、毛巾、机械、钢管等厂不仅都跑遍了,有的还多次去。他说下基层多、接触的人和事多,就能感受到鲜活的生活,笔下才有画不完的东西,也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创作。
屈子行吟图
费老说那时从省里到市里都很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职工美术创作活动更是一个亮点。省总工会曾连续十二年开办湖北工人画廊,市里也对应办有沙市工人画廊,市文化宫常请黄发榜、刘盛夫、金家齐、唐明松等老画家对职工美术骨干进行培训,辅导他们创作,并组织作品参赛。当今活跃在中国画坛的一批沙市籍知名画家,如郑强、刘子建、方少华、罗彬、陈运权、刘布尔、李也青等当年都曾是职工美术创作骨干。
花木兰
费老说那时沙市职工的美术总体创作水平只略逊色于武汉,在每届省职工美展上都能拿到不少奖项。那年罗彬的《故乡的回忆》得了金奖,刘布尔的《小区生活》得了银奖。他说他那时就是衬托这些红花的一片绿叶,曾组织这些职工美术骨干进行培训与创作的活动,还负责将他们的作品送到省里参展参评。
但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他都没有丢下画笔。他的老伴非常支持他作画,他几乎将所有闲暇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创作,他的《退休之后》也曾获得省职工美展的铜奖。说起那个火热的年代,他的眼睛有些亮晶晶的。
巴金
费老说1987年是他美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那年他考入广州美院国画进修班,师从杨之光等名师学画。系统的美术教育让他的眼界变宽阔了、美术基本功练扎实了、审美能力增强了;写生与画模特训练,让他的画技上了一个新台阶,创作也进入到一个新境界。
老舍
费老拿出他的画作让我看,看罢突出的感觉是他的创作总是与时代脉搏在一起跳动,宏扬主旋律是他喜爱的主题,如《红小鬼在战斗中成长》《不到长城非好汉》《岁月如歌》《改革之路》《又是一个丰收年》《特种兵》《穿越》等,画作题材丰富、代表性强、典型深刻,他用一根美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红线,串起了他的一腔家国情怀,从而让一股磅礴的气势从画中流荡开来,并有力地打动着人心。
费老是工人出身,又做过多年的职工文化工作,他是深知劳动神圣与美丽含义的,所以他对劳动题材一直情有独钟,创作了不少讴歌劳动之美的作品,如《建设者》《矿井春天》《筑梦者》《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他的这类作品多取材于现实劳动场景,造型独特、色彩明快、用笔简练,生动展示出劳动者的精彩瞬间 ,让人感受到劳动者的朴素情怀与劳动创造世界的雄浑力量。
新时代风采
费老说他喜欢读唐诗宋词元曲,还喜欢看戏。他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都融入到为古今历史文化名人的画像之中,所创作的《屈原》《黄公望》《弘一法师》《吴昌硕》《齐白石》《老舍》《柳亚子》《于右任》等肖像画,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形神兼备、风骨铮铮、浩气荡然,让人观之无不肃然起敬。
费克明先生参加美术展览活动
费老既擅长人物画,也善于花鸟山水画。他说1978黄胄大师来沙市时,他曾数次看黄大师现场挥毫泼墨。黄大师那生动的造型、速写似的用笔、浓烈的着色风格曾深刻地影响了他,所以他在创作中才更加刻意地去追求大气的笔墨、热烈的情绪和哲理的蕴含,竭力使每幅画都表达出个性化的新意。
为中国梦添彩
费老的房间不大,画案与床铺挨得很近,格架上摆着儿女的照片,费老说起了他的儿子。我认识费老的儿子费俊,知道他是中央美院的教授,是当代将数字技术引入艺术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费老说这些时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神色,因为他是儿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儿子身上有他的理想在延续。
筑梦者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看着面容清瘦,精气神足的费老 ,就感到他身上散发着一股谦谦君子之风,或许正是有这样的气质,他才画出了许多的好画,走出一条别样的人生路来。
费老说他当过十多年的荆州市美协副主席,曾为不少人筹办过画展,最近他正忙着为自己筹办一个画展。他说完喝了口茶,脸上就有了明朗的笑意。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