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前沿技术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强筋健骨”的必由之路。
在宿迁太湖路上,一辆贴有“探地雷达”的白色车辆缓缓前行,车内电子屏上的探测数据不断变化,实时分析、研判道路下方是否存在空洞、脱空、土地疏松等“病害”……自入选省级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城市以来,宿迁全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安全生产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打造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一期)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数字政府标准案例50强。
在宿迁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建设过程中,江苏移动利用探地雷达设备对市区49条主干道路进行隐患检测。基于覆盖全市的高品质移动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可借助探地雷达车的车载三维雷达系统,以60km/h的速度高频率采集道路信息数据,实时自动筛查、分析图谱、标红道路异常点,并将详细的道路“体检报告”同步反馈至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与地下水平定向钻探、地质钻探等常规地下探测方法相比,探地雷达具有探测速度快、探测过程连续、分辨率高、操作方便灵活等优点,用宿迁市住建局市政中心姚主任的话来说,“不用对道路‘开膛破肚’,就能快速、精准定位道路是否存在异常”。截至目前,已研判发现城市道路空洞10余处,疏松体20余处。
此外,江苏移动还通过数智技术强化对桥梁的健康监测,在宿迁6座黄河桥及2座运河桥上部署了形变、应力、震动等感知设备。当遇到严寒、暴雨、酷暑等极端天气,或桥梁承载车辆过多时,感知设备就会及时告警,并将监控图像实时传输至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对桥梁进行维护、保障。利用移动5G-A技术,还可以通过无人机对桥梁及桥上的感知设备进行定期巡检,既能轻松“看到”人眼无法察觉的盲区,又不影响桥上车辆的正常通行,避免了检查人员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移动一直积极参与全省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充分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数智技术优势,通过智能感知设备7×24小时“护航”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大步迈进。目前,已在全省落地13个城市生命线项目。
下一阶段,江苏移动将紧密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围绕群众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探索多元化城市更新改造路径,为打造宜居、智慧的韧性城市贡献更多数智力量。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