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专栏第二期」当 " I " 与 " M " 碰撞到一起

发布时间:2019-12-11 10:08 来源:

核心摘要: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刘京利)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付出和收获都是一分,那颇有点白忙活的意思。所以现代人所做的事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刘京利)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付出和收获都是一分,那颇有点白忙活的意思。所以现代人所做的事,更希望能通过一分耕耘,有多分收获。
 
而大家在BIM领域辛勤的努力,正是努力实现这样的效果:通过对建筑信息的有效组织并建立数据模型,给建筑注入生命力,让数据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复用,创造翻倍的价值。
 
实际上,BIM理念的提出有一定的历史了,早在1975年,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BIM之父”Chuck Eastman教授便开创性的提出了这一概念,时至今日,各专业人士已为BIM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也实践了更多元化的应用,让我们有信心也有理由相信,建筑界BIM的时代已经来了。
 
然而,不论是刚入行的小白,还是已经在这个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丰富者,在光明历史的巨轮前,都称得上是BIM领域扩展疆土的探路者。
 
是的,大家都在努力摸索并前进着。  
 
截至目前,BIM技术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当下)。最初BIM理念的启蒙,是受到了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全行业需要考虑提高行业效益的问题。两年后,Eastman教授在其研究的课题“BuildingDescription System”中提出“a computer-baseddescription of-a building”概念,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在当下,这一理念及其延伸的意义对BIM界影响深远。
 
实际上,当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中的“I-信息”和“M-模型”经过碰撞,组织统一到一起后,可以构造出建筑的“数字大脑”,这个组合重生后大脑内的“数据模型”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从第一层次来说,“数据模型”可提供可视化效果好的三维信息,这个特性帮助人们使用“视觉”这一感官从而更快速的去认知建筑。眼见为实,看到“孪生的数字建筑物”,能更快速的将运营数据与空间融合运用。就像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最为主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就是“计算机视觉”,面对计算机,我们最想让它拥有的都是视觉信息,可见这一特性的重要性。
 
有了构筑物的三维模型,可以让人们更快速的获取构筑物的结构性信息:地面情况、建筑物楼层分布、每层空间分布情况、隐蔽的机电工程布局、消防设备位置分布情况、各类能耗信息在不同空间的分布等,这些信息对于人们的认知起到极强的支撑作用。
 
1.webp
 
从更深层来讲,也是我们更关注的“内涵”,这个“数据模型”是每个构筑物自有的“建筑大脑”。这是区别于传统的3D建模、动画特效的特征点,也是继承了“BIM”中“Information”的核心价值所在。
 
实际上,未经处理的构筑物的信息是海量的、多源异构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转换和组织,形成应用价值点。像机器学习一样,计算机通过学习函数(f),进而提供最精确的输入值之间的相关性(x)和输出值(y)y = f(x),以此来实现构造的数据模型,实现应用价值。
 
对于建筑来说,我们可以依托构筑物的海量数据,提供适合的组织信息的方法---“建筑数据模型”,并让计算机可以识别,通过建筑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为人们的应用领域所用。在这个流程中,通过规则、技术手段等辅助人们更好的建立、组织与管理好建筑数据,最终在应用时可快速调取,实现“一分耕耘,反复收获”。
 
在这样的“数据模型”背后,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支持。不论是对各类格式的三维模型的展示支持,还是对建筑数据的组织功能、对数据模型的技术处理,BOS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webp
 
2000年的时候,“注册域名”这个与互联网貌似息息相关的“事业”在大家眼里是块香饽饽,大街小巷都在疯狂注册域名,人们以此盈利。在那一场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时间沉淀涌现了阿里拼多多,人们发现电商是真正在闷声发大财的应用价值点。在当下BIM的风口已经渐起微风的时刻,盈嘉BOS愿意支撑各位合作伙伴,去寻找那个互联网泛建筑领域爆发的应用点。
 
锅已经架好,我们愿意帮助你成为那个成功吃到螃蟹的人。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