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村改造后不再内涝、道路植入海绵元素连续暴雨无积水、立交桥下成了景观丰富的海绵小游园、黑臭水体有了自净能力……2017年无锡市入选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古运河一带,在城市建设的“灰”中嵌入海绵元素的“绿”,通过三年试点建设,低洼地带内涝、地表水污染、城市景观均得到改善提升,市民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海绵”给环境带来的改善。
近日从市住建部门获悉,今年起,无锡海绵城市建设将逐步由“点上开花”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拓展,将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公园绿地等不同类型的海绵项目进行整合划片,通过道路、绿带、水系等线型公共区域与居住小区海绵设施的建设改造相结合,形成连片集中效应,进一步增加城市“韧性”。
去年年底改造完成的梁溪区禾嘉苑小区建于2000年以前,由于年久失修,道路破损、路面沉降,每逢连续降雨,小区内到处积水,居民们纷纷抱怨没路可走。在改造完成的禾嘉苑小区,风景大不同,道路平整无坑洼、绿化景观布局合理,还新增了不少停车位,“这条路以前坑洼积水,现在下了几天雨,走路都不湿鞋,因为路面用的是透水铺装。”小区居民现场当起了讲解员,足见海绵化改造得到居民认可。
“一个点治理好,如果不能与周边环境融合,起不到真正的海绵作用。”梁溪区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像禾嘉苑这样接受海绵化改造的小区,去年完成了38个,还有60个在施工,但都是一些孤立的点,下一步,将把这些改造好的居住小区与周边道路、绿化景观及河道等公共区域进行串联,构建绿网、水网、排水管网“多网连通”,发挥连片海绵设施对雨水的排渗和净化作用。
道路的海绵化建设是“连线成面”的关键一笔。去年,全市多条植入海绵技术的道路亮相,飞凤路、梁东路、干城路、工运路等,有的铺设了彩色透水步道,有的在主干道中分带绿化中设置了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市民走在道路上能充分感受到道路的“自排自净”功能。市住建局城建处负责人表示,试点道路将为后期城市道路建设“打样”,像正在建设的高浪路快速化改造项目,沿线住宅小区与河道密集,其道路海绵措施将与周边公共环境的地下管网相串联,并与城市雨水管网衔接,提升道路沿线整个片区抗涝能力。
如今,分布在公园、湿地和景观绿化中的海绵设施不仅分担了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而且净化了地表水污染,滞蓄功能还能将雨水二次利用,提升城市“韧性”。据悉,今年,无锡市将系统推进单个面积不小于20平方公里的海绵集中连片区建设,强化海绵设施与城市排水管网的无缝对接,构建灰绿结合的城市排渗体系,确保2030年无锡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