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汉又将如何破局?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武汉的城市印迹是否会消失?
当许多人担心武汉的经济和城市地位会一落千丈的时候,时间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实践给出了最佳的结果。
因为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它在苦难中开花,在涅槃中新生,它并没有被困难压垮,而是愈挫愈奋、愈战愈勇,越是艰险越向前。战胜疫情之后,依旧是少年归来,意气风发。
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武汉经济总量达到156161亿元,经济总量依旧位居全国城市前十,各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并且以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成为疫后重振经济的“风向标”。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武汉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大势、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同类城市竞争态势和武汉发展比较优势,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2月18日,在春节之后上班的第一天,即召开了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动员全市上下,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笃行以致远,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狠抓“五方面工作”,打造全国经济中心
要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应当是经济总量大、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近年来,虽然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离全国经济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武汉的方略是,在“稳”的前提下实现加快“进”,全力实现做大做强。为此,部署了“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狠抓产业发展,增强实体经济实力,做好“去、育、转、提”四篇文章,打造9大支柱产业、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大未来产业的“965”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狠抓市场主体,增强经济活力,持续推进“个改企”、“企改规”、“规改股”、“股上市”,做大市场主体总量,提升市场主体能级;
狠抓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动力,招引集聚一批总部企业、头部企业和终端产品企业;
狠抓项目建设,增强经济潜力,持续加大新基建投入,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
狠抓全域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按照“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布局,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区错位协同发展。
其中,围绕“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要求主城要以两江四岸为核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信创经济、头部经济、楼宇经济;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和长江新区四个副城要提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网络安全、临空经济、航天航运、未来产业等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新城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武汉新区发展特色。
做好“五高工作”,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科教资源丰富,拥有92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和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如何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武汉需要着力的重点。为此,武汉部署了“五高工作”。
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国家、省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创新体系;打造三个高地——产业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高标准投入科技研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研发创新,争取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3.5%;
高要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成果“四权”改革,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深入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联动;
高质量培育集聚创新人才,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完善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政策措施;
高层次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支持设立创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营造“热带雨林式”最优创新创业生态。
发力“交通、物流、消费”,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基础在交通,关键在物流,重点在消费。
武汉将以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工程,积极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铁路客货运双枢纽、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加快打造全国交通中心;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加速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快打造内陆物流中心;加快江汉路等特色步行街智慧街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武汉国际贸易城,推动传统消费升级、新型消费壮大、海外消费替代,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
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武汉商业正在迭代升级发展。以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为例,升级项目武汉国际贸易城已经启动,“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商贸物流平台已经搭建,新业态、新行业、新模式层出不穷。同时,一座6万多平方米的“汉口镇”将出现在汉口北万国城街区,百年风情建筑林立,老字号扎堆,大戏台重现,情景剧上演,一个穿越时光、还原近代老字号聚集的汉口镇呼之欲出。未来,将通过复活汉口文化,为武汉再添一处文化IP,让“四大名镇”之一的大汉口,再次“标注”武汉在全国商贸流通领域的位置,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同时,城市发展的印迹依旧清晰可见。
围绕“四个工作”,打造国际交往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意味着城市国际化程度较高,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较为密切。
面向“十四五”,武汉要进一步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更大的视野、更实的举措,谋划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为此,武汉谋划了“四个围绕”工作:
围绕做强开放平台,推动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扩容,高标准建设中法、中德、中日等国际产业园,加快建设天河国际会展中心等;
围绕做大经贸规模,引进培育新型重量级贸易企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
围绕做密国际交流,争取更多领事机构、国际性组织、国际商会协会落户武汉,加快打造汉阳龟北片国际文化交往中心等;
围绕做优交往服务,深入实施“友城常青”工程,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国际新友城;加快发展国际旅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申办国际顶级体育赛事活动,策划引进、承担国际性政商、文化、学术等重大会议和活动;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谋划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医院和国际化学校,营造“类海外”生活环境等。
武汉将进一步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构建内陆开放新平台、打造经贸合作新高地、开创国际交流新格局、营造涉外服务新环境,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交往中心。
做大金融机构,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超大城市的核心功能,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加快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武汉要在做大金融机构实力上狠下功夫,把金融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引进、新设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打造武汉金融街、金融城、资本谷,扩增量、强存量、优布局。
同时,要解放思想,深化政银企多方合作,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全力推动沪深交易所中部基地落地,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加大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力度,加快推广投贷联动、“301”贷款、纳税信用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扩大金融业开放,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
“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要干就干得最好。”武汉布局的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将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武汉应有的贡献。
(文/图 田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