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序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朝纵深方向延伸。作为京津冀区域新增长极和创新平台,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式发展,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科技创新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谱写了创新发展新篇章。
2018年通州区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10家、试点单位243家,累计申请国内专利5746件,授权4285件,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北京市发明专利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018家,区级众创空间增至20家,市级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37家,立项实施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7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3.1亿。大数据增长背后,是通州以科技创新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决心和不懈努力。
科技“助力”宜居城市建设
2018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提速。通州,被定义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未来随着高精尖产业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进驻,这里将成为吸附北京产业、精英人口转移的强大区域引擎。根据规划,未来城市副中心将在市政、公共空间、城市交通、人居环境、应急能力等重点领域实现精准监控和智慧管理,实现多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助力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
为此,通州区围绕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的发展目标,立项实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等科技项目15项,开展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等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应用研究,推动先进技术与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云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示范应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科技之力支撑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建设。
科技“赋能”区域协同发展
作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通州发展肩负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的伟大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通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智力经济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此同时,通州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推进京津冀的深化协同发展,积极开展通州武清廊坊三地合作,共享共用科创资源。
2018年通州出台《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吸引高层次人才到通州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落实《通州区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实施办法》,开展通州区科技创新人才资助奖励工作,资助与奖励项目113项,资金380万元。发展“智力经济”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为强化科技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武廊三地科技部门制定了《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备记录》,推进高端科技专家智库建设,完成通武廊科技专家信息库的建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并建立通武廊科技项目信息库,完善《“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编制《通武廊科技政策汇编》,有效促进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科技政策等资源共享共用。新增20家,累计50家面向三地开放。
科技“普惠”利民惠民工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经济版图。科学技术,不仅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更是普惠民众之日常生活。科技创新,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于医疗领域,通州区以科技创新推动医疗卫生发展。围绕区内重点医疗机构科研需求,开展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探索以多种合作方式建立临床试验协同网络,有效支撑临床诊疗需求。2018年通州立项实施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机制研究”、“跨学科协作诊疗对女性保健及疾病诊治相对优势的研究”等医疗卫生科技项目9项,在疾病预防、诊断、精准医疗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一批创新性成果并转化应用,提升医疗健康产业整体水平。
于科普惠民方面,通州区2018年加强基层及公共场所科普能力建设,新建中仓街道滨河社区轨道交通科普体验厅、永顺镇西潞苑社区水美通州科普体验厅,配置了科普书吧、科普培训教室,设置不同主题的互动展教设施,增强科普互动性和体验性;举办2018年“科技活动周”、“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普创新发展论坛”等大型科普活动,积极推进市级科普基地评定推荐工作,新增市级科普基地6家,全区市级科普基地达到22家。
于知识产权建设方面,通州区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育出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学校6家,新增区级试点示范学校10家,全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学校达到28家,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而为知识产权奠定未来发展基础。
创新决胜未来,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全新引擎和第一动力。2018年,通州以科技创新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谱写发展新篇章。未来,通州区将紧紧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目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技术、人才、资本、成果、服务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培育“高精尖”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