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的基石,是建筑业发展的生命线。作为质量强国的重要内容,工程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虽然近年来我国工程质量状况在总体上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但工程质量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常见的质量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同时,建筑市场秩序还不规范,建筑业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制约了建筑业转型发展,埋下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在我国建筑工程规模逐年增大的情况下,建设行业的安全质量问题亟须全面、系统的改革,这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前提,也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程质量发展行动渐次开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筑业和工程建设保持着持续高速发展,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工程质量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房屋结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使用功能总体满足要求。但工程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质量常见问题较为普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的更高期盼。因此,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依然任重道远。
2012年2月6日,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下称《纲要》),对工程质量发展下达宏观目标——到2020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
2012年4月,与《纲要》配套的2012年版《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发布,建筑工程质量备受关注。《行动计划》表明,我国将以建材等为重点,对制假售假、质量问题严重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以及城中村、建筑工地、中小学校园等重点场所开展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打击“粉末砖头”“瘦身钢筋”等质量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建立实施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
从2013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实行全过程的承包,并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的承包方式。《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和制度措施。
自2014年起,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便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我国建筑业开始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升级。
2014年7月1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改革的目标有三:开放公平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创新市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意见》要求,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主要是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监管,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检测制度,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强化施工安全监督。
2014年9月1日,住建部印发《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从建立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打击违法挂靠分包、加大工程质量监管等方面着手,一并清算建筑工程中的沉疴旧疾。2014年9月20日,住建部紧急发布《尽快落实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有关工作》,督促各市、县住建主管部门加大对被查处的违法行为单位和人员的曝光力度,对查处、曝光不力的地方进行约谈、通报。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有序推进,促使全行业质量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了有力打击,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也日趋完善。
2015年住建部颁布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则可谓是对住建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加强版”注解,再度重申五方责任主体,并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此外,加快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也被重点提及。《行动计划》也指出,要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加快建立质量安全征信体系。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开和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加快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行动计划》重申,要推动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面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督促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落实质量终身责任。
资质改革有序推进 行业秩序逐步规范
有统计数字显示,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英国为130年,欧洲大陆为80 年,即使建筑更新较快的美国也达到了60年, 而在中国内地, 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还不到30 年。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其质量的客观反映, 我国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如此低,质量问题亟待突破。当中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 也有市场方面的原因。同时,我国建筑业点多面广,劳动密集,交叉作业、高空作业多,属于高危行业,建筑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建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建筑业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今后一段时期建筑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工程建设过程质量安全监管。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能力的重要保障。
2016年,建筑业资质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堪称业内大变动。一方面,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为改革方向、以“轻审批重监管”为管理理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6年连续发布了《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关于启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通知》、《“对取消8个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征求意见”的函》,并在浙江、甘肃和安徽三省开展建筑业企业和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智慧”审批改革试点。从这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建筑资质审批将逐步强化“人”的作用、强化“业绩”的作用,对行业的管理,也将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逐步转变。另一方面,资质改革给建筑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让传统挂靠模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传统建筑企业的扩张,往往建立在资质挂靠模式的基础之上,被挂靠企业长期以收取“管理费”的形式生存,不仅造成了项目管理的混乱,给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且被挂靠企业本身管理能力逐步蜕化,核心竞争力随之丧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资质改革强调以市场化为导向,追求规范化发展,为行业企业长远发展净化了生存的土壤。从建筑业企业的角度来看,资质改革带来的最大利好,是行业发展秩序进一步规范,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建筑业企业品牌化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
2017年,建筑业“革故鼎新”之举层出不穷。2017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这是时隔32年后,国务院再次为建筑业发文,该文件是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意见》指出:“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特别要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2017年3月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对我国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旨在通过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用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工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使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2017年是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大年,多项重大事件必将对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产生长远而重大的影响。2018年,建筑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触及行业现有利益格局的举措也陆续落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读懂改革背后的国家意志、摸清转型升级的可行脉络,奋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顺应改革浪潮,适应内外变化,谱写生存与发展的创新篇章。
工程质量安全是2018年工程建设行业的重要管理工作。2017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程实体质量控制等管理制度,建立工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实现质量行为规范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程序化。力争到2020年底,全面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18年工作要点》内容社包含,强化建设单位首责,严格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全面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手段倒逼各方主体质量责任的落实。严格执行对事故责任企业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规定。主体责任的落实,倒逼建筑企业由粗放型的工程项目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升级。
为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切实防范生产安全事故。
2018年3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决定用两年时间,集中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2018年3月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37号令发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自2018年6月1日起施行。当前建设行业改革发展新趋势下的工程建设安全工作如何推进,已经成为广大施工企业、设计、监理、建设企业的关注重点。
信息化、工业化促建筑业安全质量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对建筑业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建筑业转型升级成为大势所趋。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03年、2011年先后发布过《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对建筑业信息化起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19月1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引领未来5年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信息化支撑建筑业改革发展的作用十分关键。通过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和建筑品质,通过发挥信息化驱动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建筑业新领域。
建筑行业向来具有从业人员多、分布广泛、现场施工环境恶劣等特点,建筑工地属于环境复杂,人员复杂的区域,如何确保工地现场规范、文明、安全与绿色施工,是质量与安全保障的先决因素。
“智慧工地”是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的符号,更是建设行业走向高效、走向绿色的助推器。从“智慧工地”应用细节来看,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可以利用门禁闸机、监控摄像、对比电视、项目控制台等设备辅助人员管理;为塔吊安装高度传感器、吊重传感器、变幅传感器、回转编码器、无线通讯模块和风速仪等设备,可以减少塔吊碰撞风险;运用可视化安防监控系统,可以对生产现场人员、机械、物料做到及时有效监管。“智慧工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智慧工地”是一种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为依托,通过工地信息化、智能化建造技术的应用及施工精细化管控,达到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实现工地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的一种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2016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发展装配式建筑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积极的作用。很多构件的生产在工厂做,是完全按照工厂的管理体制、按照工厂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来选择生产构件的原料,对构件出厂前的质量检验进行把关。所以,对构件生产这一部分质量,增加了一些把关的环节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从整体上会高于现浇,对建筑的质量安全是有很好的保障作用。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介也曾介绍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关情况,发展装配式建筑,其中一个好处就是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和保障作用。因为很多构件的生产在工厂做,是完全按照工厂的管理体制、按照工厂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来选择生产构件的原料,对构件出厂前的质量检验进行把关。所以,对构件生产这一部分质量,增加了一些把关的环节,总体上说,对建筑的质量安全是有很好的保障作用
建部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其中就有提到,加强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基于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等技术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与机制。建立完善工程项目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检测单位的质量行为监管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等信息共享,保障数据可追溯,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水平。建立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对工程现场人员、机械设备、临时设施等安全信息进行采集和汇总分析,实现施工企业、人员、项目等安全监管信息互联共享,提高施工安全监管水平。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这需要不断深化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完善工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升工程质量水平,消除事故隐患,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的安全质量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解决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质量问题,实现安全质量的突破飞跃,我国的建筑行业才会越走越远,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