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邱晓稳)城市建设,不仅要建设好“面子”还要建设好“里子”。“面子”关乎城市的形象和气质,“里子”决定城市的质量和未来。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关注程度不够,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需求,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当今城市飞速发展,以传统方式布置的地下管道远不能符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之一。
破解“城市病” 管廊建设记录城市变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地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在“地上”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地下”工程的建设却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地下工程建设严重滞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城市网络化市政管网体系的快速发展,因管线扩容、更新、维修等造成道路反复开挖现象十分常见,不仅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便,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管线交叉损害、城市交通拥堵、商业利益损失等其它方面的社会成本显著增加,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瓶颈。
我国的综合管廊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在北京天安门附近铺设的第一条地下管廊,20年之后才有第二条管廊问世。1994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时在张杨路修建全长11.13公里的地下管廊,标志着综合管廊建设正式起步。在这之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昆明、福建和南京等城市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修建了小部分综合管廊,但总体规模都不大。
新时代有新需求,城市转型升级、建设新老交替,不可避免地需要各种施工建设。在城市建设推陈出新、除旧布新的过程中,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束缚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地下管廊建设才开始加速,但是和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投入使用的地下综合管廊仍不算多。
综合管廊作为一种集约化的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突出。一是有效改善城市交通问题,解决因管道事故引起的反复开挖路面和交通堵塞问题;二是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美化城市景观,减少“空中蜘蛛网”和“地上马路拉链”的脏乱现象;三是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化利用,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加土地升值空间;四是减少城市公共资源浪费,避免因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带来的各种经济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五是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功能,保障城市安全。
“管廊是外国已经走过的路,事实证明是一条成功的路。”“综合管廊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于它的综合性,在于节省投资。综合管廊建设将拉动经济增长、改变城市面貌、保障城市的安全。” 2015年4月,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培训班座谈会上说。
随后,在2015年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针对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的突出问题,李克强指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在住建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连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鼓励和提倡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综合管廊的建设上来,我国的综合管廊建设开始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据住建部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开工长度已达4700公里,形成廊体2500多公里,仅江苏省就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多公里,在建管廊150多公里,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投资200亿元,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00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
规划部署稳步推进 多方协同以奏实效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然而,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现状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8大类20余种管线;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涉及政府3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比较严重,敷设在地下的各种管线重叠交错、杂乱无章,施工挖断管线事故不断,违法占压管线等安全隐患突出,马路重复开挖问题屡见不鲜,管线安全事故日益增多。破解之前地下管线各自为政的局面,还需要中央部门、央企、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中央部门、央企、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
地下综合管廊前期的一次性投资,相对于以前各部门各自破路挖沟的成本要大很多,但从长期和综合的成本看,其实是省钱的,并且它一旦建成即可“一劳永逸”,是解决“马路拉链”顽疾的根本之策。
我国酝酿了几十年的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到2015年才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改革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提出了政策措施,从规划制定、典型示范、完善标准、创新投融资机制等4个方面给出明确指导意见。
意见计划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并强调在综合管廊建设中,应优先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采用PPP模式,合理地划分政府和社会资本间的风险,二者建立起“全程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意见要求,从2015年起,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已建管廊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管廊以外位置不予许可审批新建管线。
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先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试点,探索合适的解决之道。各个城市根据自身需要和财力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
2015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形成合理收费机制,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促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发展。
2016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和《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该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模式、“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成为热词,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现。
2017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7年将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要求2020年建设完成一批完善的地下管廊体系。同时期财政部、住建部在2015-2016年期间以竞争性评审方式先后共确定了25个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对入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的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试点示范将为后续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案例和参照,带动全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积极性。
面对政策的频繁出台,有分析人士指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规模启动意味着城市建设核心从地上设施建设向地下设施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转移。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成为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核心支持的民生工程,旨在破解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等突出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信息技术引领管廊建设步入“智慧时代”
综合管廊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对地下管线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全面推进地下管网的建设。在城市管理不断升级、利好政策出台的双重驱动下,智慧管网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的行动,是增强城市功能的必由之路,是内涵式、集约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逐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开展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在国家政策推动、城市管理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正大力推进。未来,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将成为管廊建设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引领管廊建设步入“智慧时代”。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个城市的内在“名片”,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来统筹协调,在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杜绝重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地下综合管廊应配套建设消防、供电、照明、通风、给排水、视频、标识、安全与报警、智能管理等附属设施,提高智能化监控管理水平,确保管廊安全运行。
同年,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中,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明确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规划中,并提出了加快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
智慧管廊是以各类智能化监控设备为基础,数据融合分析应用为手段,结合智能传感、3S(GIS、GPS、RS)和三维建模等技术,实现对管廊各类信息的快速、准确、可靠的收集与处理,并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展现和操作。
地下综合管廊属于土建工程项目,项目周期一般分为规划设计阶段、施工建设阶段、运维维护阶段,信息化建设贯穿其全生命周期综合管廊项目的建设向智慧化方向发展,通过建设部署BIM工程管理平台、物联网设备、智慧管廊运营中心、智慧管廊数据中心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覆盖综合管廊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管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服务的智慧化,保障管网全生命期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从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和城市运行能力。目前,国内的不少城市也已陆续开展智慧管网的建设实践工作,掌握大量的城市基础数据信息。
在国家政策推动、城市管理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正大力推进。现代城市综合管廊以现代化管廊的标准,海绵城市理念,呈献高度集约化、预制拼装产品化、BIM技术信息化、运营维护智能化等特点,在我国正迅猛发展。未来,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将成为管廊建设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引领管廊建设步入“智慧时代”。
建设城市地下管廊可以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同时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建设宜居城市,为新型城镇化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建好地下管廊,补齐“城市短板”,是每一个城市居民的梦,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